我是“工作狂”?
2009-05-31沈歆
沈 歆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工作狂”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同事、老板,或者就是我们自己。这样的人总是过度地工作,无休止地加班,把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因为工作忽略了家人、朋友,没有时间参加业余活动,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有时候是非常推崇“工作狂”的。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工作狂”,好像巨大的财富累积必须要以疯狂工作为基础,企业也把“工作狂”看作加强版的勤力工作,认为疯狂工作的企业氛围也能创造让人疯狂的公司业绩。
但是,随着心理学界和管理学界对“工作狂”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作狂”般的疯狂工作不仅对员工健康有害,也对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绩效无益。我们开始辩证地看待“工作狂”。
心理学对“工作狂”进行了分类:第一种“工作狂”,是因为内心的焦虑驱使而强迫性地过度工作,他们不断工作只是为了化解内心的焦虑,寻求解脱而已。这种人本身是不热爱工作的;而另一种“工作狂”,也就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商界传奇人士所属的类型,却是非常热爱工作的,他们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对他们来说,没有其他比工作更有趣的事情。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工作狂”都是第一种被迫性过度工作的类型。他们是严格的“完美主义者”,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焦虑万分,暴跳如雷,对自己的工作不能放手,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是最难缠、最难搞的老板和同事,是不被欢迎的员工,是和家人相处不融洽的伴侣和父母。目前,各种企业员工健康计划的推广以及市面上各种自助手册的畅销都说明,“工作狂”们应该要改善和克服他们的这种过度疯狂的工作状态。
你陷入“强迫性过度工作”的怪圈了吗?
我们可能会庆幸,自己以及大部分的同事都不像上面所说的这种“工作狂”,并没有那些“令人发指”的疯狂行径。
但是,我们却可能正处于一种“强迫性工作”的状态,可能也是未来能够飙升为“工作狂”的“潜力股”。尤其是随着电子办公系统的不断升级扩大,那些原本好像是用来提高办公效率,给予我们更多便利的工具,却变成了把我们时时刻刻绑在工作上的符咒。
现在,坐下来回忆一下:你有没有每天把办公笔记本带回家,不间断地随时查看Email?有没有用手机、笔记本时时刻刻地挂在公司Internal Messenger上?即使是病假,如果一整天没有上网收Email,或者没有接到公司的电话,就会有某种心慌的感觉?
因为有这些便利的工具,让我们不用在办公室就能工作,也因此无限延长了我们的OT(加班)时间。除了睡觉,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随叫随到地工作着,像陀螺似地转动,和“工作狂”没什么两样,感觉像是被工作驱使,被工作控制,过度工作着却并不快乐,明知自己超负荷地运转着但就是停不下来……我们就这样陷入了“强迫性过度工作”的怪圈。
除了玩命工作,别无选择?
当然,很多人不得不疯狂工作的根本原因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我们不得不工作,是因为我们不得不供房贷,不得不养家,不得不为小孩储备教育基金。我们有那么多的经济压力,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工作。而且,这种压力在目前经济危机的紧张环境中更是沉重,面对企业削减福利、薪酬,甚至裁员的现状,我们害怕失去工作,于是我们只有拼了命地努力工作。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玩命地工作却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为了满足很多不必要的物质欲望。那些好像永不会满足,永不会止歇的欲望。就像我们不断想要更换的手机,每个购物季节上市的新装,更好的车,更大、地段更好的房子……我们用无止境地工作,更卖力地工作来满足我们这些无休止的物质欲望。让自己背负起很多“奢侈”的经济压力,也就让自己掉入了一个被迫疯狂工作的怪圈。
还有可能,有些人投身于工作,或者说寄情于工作,是因为本身社交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匮乏或者不快乐。这些人需要以工作来逃避问题,或者需要以工作去建立在生活中、在人际和感情上被打击的信心。
强迫性的过度工作都有一些特征,而有些人的表现可能就是强迫性地规定自己每天要完成的工作量,给自己硬性的规定目标和期限。对自己施行一种严格的目标管理,非常严格地制定目标和计划,同时更严格地执行。这样的人,充满了要达成工作目标的焦虑,是自己日程表的奴隶,被它牵着鼻子走,把自己逼得很紧,卯足了劲地工作。
一直以来,目标管理都是企业和个人管理的法宝,很多公司神话和个人传奇也都被标榜为目标管理的胜利。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当通用可能面临破产的问题引起学界、媒体广泛的探讨时,因为迷信目标管理而对企业造成的伤害开始被人们关注。有心理学家认为,现在通用运营的失败,部分是因为过度的目标管理造成的。管理层制定出的野心勃勃的目标,没能激励出员工雄心万丈的工作动机,却使员工把注意力和关注面都缩小到只和目标相关的狭窄地方,使研发和技术人员丧失了创造力和必要的可行性、合理性分析,甚至造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有害工作行为。
同样的,个人过度的目标管理,也会使人的关注面变狭窄,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目标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是相当有害的。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个周末之前要完成某个报告”“今天要完成××数量的工作任务”时,尤其是当目标超出我们的工作能力时,提高了的工作压力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感,使我们逼迫着自己加班加点的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追求的物质或者职位,最终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会回答,为了要家人生活得更好,为了过上所谓更好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拼命地工作,牺牲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错过了小孩的生日,忘记了伴侣的纪念日,没有出席家庭聚会,来不及回报和孝敬父母……我们正在以牺牲美好的生活和幸福为代价,为的却是未来能过上所谓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物质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旧金山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同样是花钱,体验消费比物质消费更能使我们感觉幸福。花钱获得一些体验和经验,像是去旅行、去戏院看戏,或者租一条船出游,比起购买一些实际的物质更能带给我们快乐。也就是说,我们大可量力而行,周末呼朋引伴地来一次郊游,会比疯狂的shopping来得更快乐。为什么要以过度的超负荷工作甚至是多打一份工为代价,却执着于一定要拥有什么手表、包包、手机呢?
脱离“强迫性过度工作”怪圈
除了要改变我们的一些过于执着的物质概念,要克服强迫性的过度工作,还需要一些有计划的努力和尝试。
理性的分析造成自己没完没了工作的原因。我们正面临失业的危机吗?这种威胁是可以通过过度工作避免和解决的吗?我们是因为不懂得拒绝而导致过量工作吗?你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机械性的操作和任务?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放心把工作交给别人,不懂授权而不得不过度工作呢?我们真的能全部承担吗?我们全部亲历亲为的事情就一定可以放心,一定完美吗?或者是你正在逃避什么事情,需要你躲到工作里去吗?寄情于工作能真正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吗?我们有没有电脑强迫和依赖的情况?我们是不是正对自己严格地执行着目标管理?
像这样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解答完这些问题,也就为自己理清了一个思路,自己应该怎么做,自己可以怎么做。
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目前正在疲于奔命的工作是导向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吗?正在忙的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真正在乎的事情吗?你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你可以怎么去实现?你真正想要达到的是怎样的职业目标,可以怎样去努力?拟定自我提升的计划,投入到自我增值的培训和锻炼中,而不是把自己盲目地埋首于工作中。
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和日程安排。评定每一个任务的重要性,对所有任务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把非必须要做的事情推迟到明天,把应该与人合作共同完成的,应该授权给别人的工作合理地安排,学会寻求帮助、学会合作和学会适度监控。
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家庭生活,像工作任务一样安排和执行。把要参加的业余活动和家庭生活列入自己的日程,与工作任务一起考虑当日所有事情的重要性。认真思考自己那么卖力工作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不要轻易因为任务而把和家人、朋友的相处牺牲掉。
克服自己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和想法。不要一回家就打开电脑连上网。如果已经完成了工作,就不要带电脑回家。假期里,不要强迫性地间断检查自己的Email。培养一些事情和活动只在家里进行,一些事情只在公司完成的习惯。如果要回家继续工作,养成习惯只在书房等特定的工作区域工作,不要把电脑带上床,也不要在客厅面对电视把电脑打开,不要一边工作一边和家人交谈。
虽然工作的压力在所难免,有时候巨大的压力也是某些行业、某些职位层级所必须承担的,但是成为“工作狂”,或是使自己陷入强迫性的过度工作怪圈却是不必要的。分析自己的需求和问题,不要把疯狂工作作为应对的唯一手段。主动工作,在工作中体验成就感和乐趣,在工作中成长,而不是被工作控制,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