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达:做妈妈的眼睛
2009-05-31李润文
李润文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吕达的大学生活有点与众不同,因为她是带着双目失明的妈妈一起来求学的。
在吕达出生前一个月,妈妈吕雪勤因意外事故视网膜脱落,爸爸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襁褓中的吕达和失明的妈妈风餐露宿,靠乞讨为生。从懂事开始,吕达就成了妈妈的眼睛。
“孩子想上学,一定要上学呀!”吕雪勤说,吕达6岁时,靠“希望工程”进入了学校,她也被安排到一家福利工厂,每月靠不足百元的工资度日。
吕达喜欢读书,尤其喜欢看文学书。她很爱学习,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总是笑眯眯的样子,吕达对往日的艰辛很少提及。采访时,她在一边默默地写读书心得,偶尔说上两句话。
“从小就是丐帮子弟。”这是吕达的自嘲。当年在福利工厂,母女俩挤在7平方米的工棚里,吕达就在堆满了东西的桌上挤出一小块地方学习。
那时母女俩每天生活费不到两元,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肉。为了省煤气。吕雪勤常一次煮好两三天的饭,用开水泡热吃,为了让孩子吃饱饭,她每天只吃一顿饭,
9岁那年,吕雪勤突然眼睛出血,当地医生劝她们到北京去治病。吕达牵着妈妈,带着干粮和一杯水,挤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30l医院。在医院里,吕达守着母亲,在挂号凳上躺了整整一夜。
在吕达升入高中的那一年,厄运再次到来,福利厂倒闭了。母女俩住进福利院,福利院每月发给她们4元肥皂费,吕达靠好心人的捐助继续读书。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吕达患上了慢性结肠炎,严重时连水都不能喝,同时还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虽然生活艰难,吕达学习却非常刻苦,经常读书到深夜。从小学到高中,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高考临近,吕达常在想一个问题:我去上大学,妈妈怎么办?
“十几年来,我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生病时,我为她洗脸、洗脚。我身体不好,妈妈带我到处求医问药。我们相互照顾走到现在,对于妈妈来说,没有我就等于没有眼睛,她怎么生活?”
几经思考,吕达提出,带妈妈上大学。高考报志愿时,母女俩产生了分歧。“报行政管理,以后当官。”妈妈的目标是复旦大学,吕达却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吕达说,上海消费高,她不想给妈妈太大压力。
“我喜欢文学,想看电视,想把十几年没看的电视剧都补回来。”她笑着为自己的选择辩护。高考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卖掉了所有的书,筹了78元钱,准备上大学。“肯定能考上。”她很自信。事实也是如此,她考了576分,高出当年北大、复旦、人大在安徽省的录取线。
两个编织袋加一个箱子,母女俩带着所有的家当来到学校。学校在学生宿舍为吕母提供了临时住处,免除了吕达的学杂费,并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吕达的生活费。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是靠好心人帮助才走过来的,爱心和信念一直支持着我。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吕达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好知识,早日回报社会,报答那些帮助过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