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噪音
2009-05-31欧博士
有一次课间,班上的值日生在擦黑板时,可能擦得太快了,指甲刮到黑板,发出一声尖厉的声音。这声音让人……别提有多难受了!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不敢听这种声音,甚至想到它都觉得毛骨悚然,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湖州无翅天使
我承认,读到你这封来信时,我也浑身一阵发毛……
其实,类似于指甲刮玻璃这样令人“抓狂”的噪音还有玻璃刮玻璃、锐器刮锅底、金属勺子刮碗……为了身体健康,我还是不列举了。
这种现象确实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注意。早在1986年,美国西北大学声学系的三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把这类声音录了下来,在实验室里放给倒霉的志愿者听。
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振动波,振动的快慢叫做频率,尖厉的声音频率高,低沉的声音频率低,频率的单位是Hz(赫兹),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波范围一般在20—20000Hz之间。那些悦耳动听的声音,它的振动变化往往是有规律的,而难听的噪音则是由各种混乱、无规律的音频杂合而成。
三位科学家所做的,就是通过仪器不断地把录音中某些频段过滤掉,然后请志愿者“欣赏”。这声音中令人难受的,是频率过高的部分吗?可是当科学家把超高频部分拿掉以后,志愿者仍然受不了。经过一次又一次折磨后,志愿者突然发现,当1000—2000Hz这段频率的声音被滤掉后,那种不快的感觉消失了。
科学家把这段声音与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做了比较,发现它与猴子在遭遇危险时发出的恐怖尖叫极为相似。据此,他们推测,人类之所以害怕这类声音,是因为进化过程中残留的原始记忆——人类的祖先可能就是通过发出这种难听的啸叫来警告同类:可怕的敌人正潜伏在附近。
顺便告诉你,这项研究成果为三位科学家赢得了2006年度“搞笑诺贝尔声学奖”。
有什么问题想问欧博士吗?请致信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伊妹儿”至doctoro@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