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比较中看企业海外投资

2009-05-31李雪欣姜海峰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海外投资导向政策

李雪欣 姜海峰

摘要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海外投资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韩国作为“早发展的亚洲国家”,其企业成功的国际化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中韩企业海外投资的阶段推进、背景与条件、进程与特点、政策与导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韩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实绩中得出对中国企业经验性与示范性的借鉴。

关键词中韩比较;海外投资;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F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5-0031-04

一、中韩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概况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历史进程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历了预备期、起步期、转折期和加速期等发展阶段。

1预备期:]949-197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中国政府不允许企业到海外投资,关起门发展了一批比较大的工业企业。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有偿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活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跨国经营的前奏。

2起步期:1979-1995年。起步期是指一些在国内规模很大的企业走向海外进行投资发展。首都钢铁公司、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是这个阶段的主体。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年平均只有1.14亿美元、

3转折期:1996-2003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产,丰的一大批企业,当它们成长壮大后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海外投资发展,因此构成了第三阶段的主体。这阶段首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集中于1996年,如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建家电厂,海信集团在南非建家电厂,等等。所以把这个阶段的起点定在1996年。

4加速期:2004年一至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对明显增加的全球化竞争压力,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跨国并购迅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并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潮。跨国并购多出现在钢铁、石油、汽车、IT和家电等行业中的部分优势企业,如TCL收购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集用收购美国IBM公司PC业务,等等。通过重组或收购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业务,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整合全球资源、产品市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架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并购所占比重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几年猛增,中国因而成为亚太最具并购活力的地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也迅速上升。

(二)韩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历史进程

1968年,韩国南方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对印尼林业部门投资300万美元,开启了韩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进程,其后经历了起步期、定型期、巩固期和加速期的发展。

1起步期:1968-1975年。投资力量薄弱。投资项目少、规模小。据统计,这期间共有投资项目82项,投资额5547.6万美元,平均每项投资规模为67.66万美元,投资对象主要集中在林业和水产业。

2定型期:1976-1980年。对外投资金额和项目增长速度加快,但平均规模有所缩小。据统计,这期间对外投资额为11348万美元,项目为281项,平均规模为40.38万美元,明显缩小。

3巩固期:1981-1985年。对外投资项目稳定增加,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这期间对外投资项目为291项,投资额达6.3亿美元,投资的平均规模达到216.5万美元,是1980年以前平均投资规模的4倍。

4加速期:1986年~至今。刘外投资项目和金额都出现新的飞跃。据统计,1986-1992年,韩国对外投资1686项,金额45.13亿美元,年均增速39.4%,平均投资规模267.7万美元。迫于国内市场的压力,韩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走上了全球性大收购的道路,以曾是韩国第二大产业集团的大宇集团为代表,1998年底,大宇已拥有396家海外法人。

二、中韩企业海外投资比较

(一)中韩比较:背景与条件

1国际化类型。从企业开始国际化及其国际化所处的大环境不同,可把企业国际化分为两大类型先发展型。一般说来,在世界早期的那一批跨国公司,或者中近期中某行业中的先行国际化经营企业,都可被视为先发展型的跨国公司。这类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当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初期,国际上该行业里还没有或很少有跨国公司,即先行者特征。二是该企业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是自己研制的,即技术自主者特征。显然,先发展型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是早期的那些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②后发展型。与先发展型相对,后发展型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主要特点:一是该类企业开始海外投资时,其行业的国际市场中已充满了跨国公司,即后来者特征;二是该类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外国引进的,即技术依赖者特征。

中国和韩国是后来者,它们的国际化都属于后发展型国际化。

2中韩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创建了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体制,主宰着相关的游戏规则和商业语言。中国、韩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语言文化上差异很大。这个因素造成中国与韩国的企业,进入欧美国家直接投资时的文化障碍很大,即“心理距离”很大。这也是韩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多以失败而惨淡收场的根本原因所在。

3国内市场与成长动力,在国内市场的大小及其对该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作用程度上,中国大于韩国。这一作用力与企业从纯本土公司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动力大小成反比关系,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越大则该国企业跨国化的动力越小。具体说来就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力小于韩国。

4国际经济背景的差异。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投资时,正值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这是中国企业与韩国企业相比,在向海外发展初期国际经济背景上的最大差异。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立足未稳之时,被迫向海外投资发展。

5企业体制上的差异,2()世纪60年代起至今,韩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主体一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制上没有大的障碍,中国1978年以前的30年间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由于行政管制等因素,走出去的主体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至2006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第一位的仍然是国有企业,占26%。

6中国较韩国明显准备不足。韩国企业从一出生就是奔着海外市场去的。由于韩国国内市场规模太小,很多企业产品80%以上都是销往国外,因此,海外投资成了韩国企业的一种原始生存、扩张的需要和必然。反观中国,经过30多年的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经济转轨,市场化改造任务尚未完成,全球化、WTO已经降临,只好仓促上阵走向海外,企业如此,政府也同样,中国政府在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没有任何经

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制定相关政策。

(二)中韩比较:进程与特点

1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转折型起步属于“空前绝后”。中国企业1949年后30年间在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的条件下成长,此后进行对外开放和渐进性改革,由此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和跃进性步伐为特色的“转折型”起步阶段。这一特点是“空前”的,欧美企业没有,韩国企业也没有。它又是“绝后”的。具有类似条件的同样实行过封闭型计划经济的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由于采取了激进型改革也就不可能出现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海外投资发展。

2投资方式比较。作为后发展型海外投资的韩国企业大都喜好以独资的形式向海外投资。1995年末,单独投资的比重达57.5%,若包括合资形式中韩方投资在50%份额以上的投资在内,共占比重为79.2%,这两种投资项目件数比重也高达71.1%。这些都充分说明韩国企业海外投资以独资或合瓷形式讲而以压倒多数的份额来确保投资企业经营主导权优势的理念与做法是一贯而普遍的。同样作为后发展型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初期的进入方式上与韩国有明显差异,1995年,中国跨国公司海外企业中的独资比例为21%,合资为79%

在海外进入方式是选择新建还是并购企业方面,由于海外并购企业方式比新建方式在经营管理能力上要求高很多,作为后发展型的中国和韩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初期都采取了以新建企业为主的进入方式。而且,中韩两国企业都是在以新建企业为主要方式持续了很多年后,才开始海外并购的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令亚洲进入发展黄金期,韩国企业借助这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开始出击海外,收购外企业,中国企业是由于加入WTO的全球化竞争压力才加快采用海外并购方式的。

3地区分布比较,中国企业与韩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地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欧美发达国家。韩国对欧美的投资为39.3%,其中北美达23.5%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和美国战后的盟国关系。从20世纪5()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开始,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广泛渗入韩国社会,并一直充当着韩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援助。韩国对美投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同,韩国许多跨国公司对美国投资所遇到的阻力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较小,反观中国,对欧英投资只有3.8%,主要在于中国企业在能力和经验方面的差距所致(如表1所示)

4行业选择比较。作为后发展型,中国和韩国的企业的海外投资在行业选择上表现出了差异性,根据国际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年报》(非金融类)显示。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448亿美元。由表2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的比重很高,已经超过50%,这可以说明“扩大对外贸易”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一个阶段发展的重大任务,与韩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还肩负着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任务,所以其比重更高。

韩国的海外投资呈阶段性转移特点(如表3所示)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林业和矿产,具有明显的资源开发特点。1968-1986年,以矿业为中心的资源开发投资占韩国对外投资的55.4%,制造业仅占25%,但此后,这种状况开始改变。目前,制造业已上升到44.7%。与此同时,制造业对外投资内部结构也有明显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型行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则逐渐向技术密集或知识密集型行业进军。

5综合商社比较。韩国企业在其海外投资进程中,建立了一批综合商社,如三星物产、现代综合商社、乐喜金星商社等,取得很大成绩。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转折型起步阶段,形成了一批国有的专业外贸公司,也试图建立中国的综合商社,如1994年曾在中化集团进行过综合商社的试点,但运营效果不佳。这些专业外贸公司在常规性发展阶段,逐渐失去了外经外贸垄断权后江河日下,难以维持生计,与韩国相比,在建设综合商社方面,中国的失败应该是体制的失败,试图用国有企业的体制建立一种为中小企业服务只挣微薄利润的跨国公司,看来是不可行的。

(三)中韩比较:政策与导向

韩国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外汇管理法规程》专门对海外投资方法、海外投资许可制度程序作了规定,初步构筑了与海外投资有关的基本法律框架;70年代制定的《海外投资许可及事后管理要领》、《海外投资运营要领》和《海外投资许可业务细部规则》等保证了海外投资的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80年代为改善海外投资制度、缓和投资条件与简化程序,制定了《海外资源开发事业法》;90年代修订外汇管理规程,简化投资审批程序,缩小限制投资行业日录等,放松管制,使韩国的海外投资进入了自由化时代。韩国是少数几个建有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主要有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措施。经济方面:通过韩国出口保险公司的保险手段为对外投资者承保。政治方面:韩国政府通过建立国际间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来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政府从金融、税收、保险、情报及缔结政府协定等方面采取了综合支援政策,扶植了一批大财团,减少了资本的分散性和不节约型,提高了资本的集中度。这种垄断资本集团的形成是推动韩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重要契机。

我国加入WTO以来,包括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国的海外投资政策体系也正由严格限制的政策体系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中性政策体系,突出表现是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外汇管理方面不再进行海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不再收取汇同利润保证金,海外企业产生的利润,不再强制要求调回境内,对购买外汇进行海外投资的限制也在放宽等。表4是对中国海外投资管理体系的结构与基础的一个总结。

三、几点启示

1韩国为突破发达国家进口限制和贸易壁垒,采取的战略是在坚持出口导向的同时,将出口与海外投资生产相结合。今天的中国企业面临着许多与当时的韩国企业相类似的情况,如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怎样减少贸易摩擦、扣破贸易壁垒,韩国模式值得借鉴。

2韩国遵循海外投资的空间扩展规律是由近及远,由历史联系基础密切的地区到疏远的地区,始终力图根据自身优势和投资区域的特点,寻求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最佳结合,在此过程中,韩国既注重当前利益,又关注长远利益,把对外投资建立在国家综合发展和全球竞争体系之上,使之纳入全球分工和生产循环中。我国应借鉴韩国的经验,在继续稳步提高在亚洲、北美和大洋洲投资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对拉美、非洲以及欧洲等地的投资,以降低投资风险,应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以进行技术转移和开辟市场,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3韩国企业海外投资中,韩国政府的干预政策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韩国政府没有认识到政府下预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即在创造辉煌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政府、企业和银行三者联系过于紧密,造成政企不分、腐败、企业集团规模过分扩张、盲目投资导致企业出现大量不良资产等问题。这种违背规律的政府干预终于使韩国政府和企业尝到了,苦果,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韩国政府过分干预导致的结果使我们警惕,我国应吸取韩国的教训,政府在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强调政府积极支持的必要性,也应该讲究政府介入的方法,在处理政企关系方面,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应各司其职,界限分明。

4海外投资作为复杂的涉外经济活动,需要一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沟通与服务的协调机制。在韩国,这一协调机制主要是由韩国进出口银行和大韩贸易振兴商社来承担,这两个机构为韩国海外投资提供了非常完备的服务。…根据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现状,应借鉴韩国的做法,建立海外投资服务制度。比如,建立由政府、企业、商会三方力量组成的海外投资服务机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动向,金融、税收、外汇等经济制度,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法律咨询,帮助企业了解国际IH场的需求状况和投资环境,研究分析产业、产品和企业的优势等相关信息,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同时避免在国际市场自相残杀。协调企业的行为。

责任编辑宫秀芬

猜你喜欢

海外投资导向政策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政策
政策
“偏向”不是好导向
助企政策
政策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新战略下我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战略动因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