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05-31徐卫芳
徐卫芳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学会解决某类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一、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小明有10张画片,比小红多3张,小红有多少张画片?”可抓住“比小红多3张”,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的比小红多?谁多,谁少?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如:你家一周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个月的结余是多少……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几种合理、实惠的方案,并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
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教学中,可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1.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以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课件出示: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刚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10, ?“根据屏幕上的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让学生边思考边回答,并在本子上填空,列式计算,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生1:两天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摇2/5+3/10=7/10。
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几分之几??摇2/5-3/10=1/10。
生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几页??摇150×(2/5-3/10)=15(页)。
……
通过上述练习与口述,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总之,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从生活中提炼出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