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如何立意

2009-05-31陈晓龙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9年38期
关键词:老农文题寓意

陈晓龙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写作意向。“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灵魂。主旨在文章中是核心的、本质的东西,是由文章中所有的思想、材料概括集中而形成的。清代王夫之亦认为文章“以意为主”“寓意则灵”。那么在立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立意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的正确,即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并能给人以积极健康的启发。

2.立意要专一。“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即使是通過多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围绕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能够有力地佐证中心。

3.立意要新颖。要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文题中所蕴涵的深层内容,避开他人常写的内容,写别人未发现的内容。即使同一写作对象,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只要打破思维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就能发现新的切入角度,从而使立意新颖。

4.立意要深刻。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们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5.立意要巧妙。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从生活中的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然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在写作立意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思路:

1.尽量避开第一立意。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三番发意即代表了认识逐渐深入、立意逐渐深刻的过程。一看到文题就立意,绝不是最好的立意,一般来说只是“陈言”。这种立意,很多同学都会想到,又如何能够脱颖而出?第二番冒出来的立意,是“正语”,这比“陈言”好多了,但不要急着落笔;第三番想出来的立意,才是“精意”。这里的三番发意,只是虚指,并不是真的要思考三步,而是要掌握“立意不可仓促,要多想一步”的原则,也就是避免和别人雷同。这里一定要牢记三个概念:陈言、正语、精意。求“精意”弃“陈言”才是立意的追求。

比如写“传递”这一话题作文,也许头脑中首先冒出来的可能只是“父母传递爱心”“我们传递经验”之类的立意,很多同学想到马上就动笔写,所以文章内容平淡,立意浅。应该再多想想,有没有更好的立意,比如可不可以写传递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写传递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等等;或者在第一立意中,有没有更好一点的角度,如“父母传递爱心”,不是写两三件事来表现父母的爱心,有这种写法的人很多,很难得到老师的青睐。那写什么呢?能不能将重点移到“传递”方式的不同上来?这样多想想,立意也就新颖别致了。

2.学会“化大为小”。一个内涵丰富的文题,它潜藏的写作角度非常多,写作空间非常广阔。这样的文题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但也很容易让人思维混乱,无从下手。因此,要学会利用平时写作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对纷繁的信息迅速筛选,选取一个自己最有感触、最有话说的方向进行纵向思考,在思考中逐渐缩小、提炼写作的角度,直至最终完成全文的构思。这其实也就是平时常说的“切口要小、挖掘要深”的意思。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学生的是,应注意避免叙事造成的内容空泛和情感虚假,也要避免因自己无力驾驭庞大叙事结构却硬要支撑而造成捉襟见肘或虎头蛇尾。然而面对大题目,再小的切口,也要求必须有较为深厚的积淀和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得饱满。

3.尽可能在“规定”中求得“灵活”。所谓“在‘规定中求得‘灵活”,就是对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用自己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反复分析研究,透过现象抓本质,最大可能地挖掘出材料的深层意义,从而提炼出深刻的立意。例如: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挑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一个盛满豆汤的壶。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壶被摔得粉碎,这位老农爬起来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这时,有一个人急忙跑过来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壶摔碎了吗?”“是的,”老农不慌不忙地答道,“知道,我听到它摔碎的声音了。”“那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摔碎呢?你怎么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呢?”“它已经破碎了,豆汤也流光了,你说我还能怎么办?”老农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行。

请以这则故事的寓意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这道作文题,我们该如何立意呢?

这则材料,从老农不小心摔碎了壶,继续前行的情形以及一个热情的人让老农回头看看的对话描写中,很快发现它所蕴涵的“如何面对失误”这样的问题(这是立意的范围)。但如果抓住材料中“若无其事”“不慌不忙”这两个表示老农“洒脱”的词将立意定在“人生难免有坎坷,应该潇洒地走一回”,或再增补“它已经碎了,我能怎么办”“老农爬起来继续前行”等相关信息,而得出“在失误面前,要学会放弃,要向前看”的观点,那这样的立意就偏了。因为你没有抓住本质,材料中还有“他不慎失足”和“那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摔碎呢?你怎么不转身看看”这两句关键的话,它们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老农的失足不是由于他人原因,更不是由于自然因素(非人力可抗衡的),完全是自己的“不慎”造成的,而这样的失误如果不善于“回头看看”,不善于认真总结、吸取教训,那他的前行一定会重蹈覆辙。因此,“善于正视失误,方能稳步前行”才是这则故事的真正寓意。抓住了这一寓意,将文章的主旨定在“如何面对失误?——既要‘回望又要‘前行(总论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善鉴往者,稳追来者(分论点一);其次要有明智的做法——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分论点二)”上,立意才算基本成功了——既符合材料的实际内容,又联系现实生活,有人生的启迪意义,且不乏人类社会发展的哲理意味。

可见,立意要想深刻,除了“功夫在诗外”,注重生活积累丰富思想底蕴外,更要在“符合题意”——“死”规定的前提下,善于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善于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上一个层次,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

猜你喜欢

老农文题寓意
老农帮马未都劈柴
模仿老鹰的乌鸦
文题
老农答记者
老农答记者问
文题
文题
憨厚的老农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