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间的飞翔者
2009-05-31周励
周 励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由的梦想,梦想自己像小鸟一样高高地飞翔。几十年前的王伯尧也不例外,他每次仰望那湛蓝的天空,看到有飞机在晴空万里中掠过,都让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多么希望自己能在白云间翩翩起舞,快乐地飞翔。
几十年后的今天,国家功勋级飞行员王伯尧,已经飞过了漫漫33年的航程,安全纪录高达23000小时,以平均每小时800公里速度,总计18400000公里。如果按照“坐地日行八万里”来计算的话,等于绕地球飞行整整460圈!
16岁开始飞行生涯
王伯尧是幸运的。16岁那年,中央军委到江苏招收飞行员,经过十分苛刻的层层选拔,他终于如愿进入了飞行员成长的摇篮——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开始了飞行生涯。王伯尧说,人生充满了许多神秘莫测,又不可抗拒!成为一名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对于自己似乎是一次奇特的机缘。
1976年9月的一天,在许多美好的包裹中,在对未来的憧憬里,王伯尧告别亲人,离开了家乡江苏泰州,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虽然16岁还没学会思考,但由于年轻和无畏,勇敢似乎已把一切艰难险阻都踩在了脚下。世界也在这一刻,因为有了追求的目标而光彩夺目。
人们在感受幸福与美好的期许时,往往与他们对痛苦的体验深度成正比。学习磨练的艰苦过程,在那个年代,对于冠上“天之骄子”的飞行员来说,是再深刻不过了。
苦痛的训练经历,正是激发人成长和成熟的力量。王伯尧说,美国西点军校的严格与苛刻是举世闻名的,因而她造就了艾森豪威尔、巴顿等一大批风云人物;而预校飞行学员当时的训练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比西点军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行走时比机器人还标准的正90度转弯;在单双杠、旋梯、滚轮上晕头转向、筋疲力竭地训练;冰天雪地抱着冰冷的步枪在更加冰冷的练习场上一趴就是两小时;每天超过1万米以上的高强度体能训练;为了全优,每一次考试都凭着最后一点气力,提升加速度勉强越过不同的马拉松终点……
对于“安全至上”的航空业而言,这样的魔鬼式训练,充满了对自我和人性的挑战,以至于先后有十多人由于不堪这样的压力和重负而中途退却被淘汰,最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人进入到飞行训练。
“我的飞行历程,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航事业的成长而成长,见证了迎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国民航、西北航空事业的变迁发展和壮大。”他对记者说。
1979年,王伯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新疆。1982年,国家决定组建西安飞行大队,他被调到了西安工作。西安飞行大队就是后来的西北民航飞行部,即现在的东方航空西北分公司飞行部。这一扎根就是27年,如今他是东方航空西北分公司飞行部A320机型责任机长,也算是一位“老西安人”了。
23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33年的飞行经历,王伯尧掌握了伊尔-18、图-154,以及空中客车等多种机型的飞行技术。无数次的起降穿梭,无数次的风雨雷电,铸就了他铁一般的性格和临危不惧的应变能力。
多年来,他多次执行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以及专、包机等重要飞行任务,得到了上级的表扬。在他看来,飞行是一项十分神圣和光荣的职业,旅客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在他心中有着至高无尚的地位。每一次飞行,他都处处高标准、严要求,力求不出任何差错。
他常说,安全飞行不是靠运气,靠的是扎实的飞行功底,靠的是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充分的准备,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无论执行任何航班,他总是在飞行预先准备阶段,认真阅读各种飞行资料数据,利用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同时精心准备各种预案,并对机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飞行直接准备阶段,他更是一丝不苟,每次都亲自检查和校对当班各项航路资料的有效性,及各系统的测试工作,每次完成直接准备后,又总是把驾驶舱整理得有条不紊、卫生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天空驾驶舱度过的23000小时,不仅仅是无数次在起飞、降落和空中的平稳穿梭,更是无数次在空中历惊险的飞翔。
2006年9月22日,王伯尧机组执行完北京至格尔木航班任务后准备返航。飞机被推到滑行位后开始启动1号发动机,当主控接通后,他感觉飞机有些抖动,就立即与地面机务进行了仔细沟通,但检查后并未发现异常。可是抖动还是不见消失,怎么办?于是,他严密对启动发动机过程中进行各项参数监控。果然参数出现超常值,他果断采取关车。飞机推回经过认真检查后,原来是发动机液压系统出现漏油。他这种超强的技术素养,使飞机的安全防范关口得到了前移,从而避免了一次事故隐患的发生。
2008年的一天,他们机组执行飞赴韩国的航班任务。当飞机快要降落时,却得到通知,要落地的跑道因受海洋性气候的干扰,气流不稳定达不到降落标准。此时,还得到韩国空管方面的通知,某国军方飞机在本机场进行飞行训练,空域被临时管制,要求所有民航客机返航或者备降到其他就近机场。
是备降还是返航,机长要立即明确给出答复。根据多年飞行该机场的经验,王伯尧清楚,机场还有另外一条跑道,因方位不同,不会受到目前这股干扰气流的影响。于是,他积极向韩方讲明情况,同时又坚持标准,据理力争,在取得对方同意后,在另外跑道安全降落了。将游客按时运到了目的地,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节约了运行成本。
飞行中的意外事情,我们不希望更多发生。而王伯尧23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金、银、铜质安全飞行奖章、功勋飞行员称号、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一摞摞的荣誉证书,正是他技术无比精湛、工作一丝不苟的真实写照。
扎根“飞翔”在大西部
在常人眼里,飞行员收入高、视野广、经历丰富,而王伯尧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常讲:“飞行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他时时都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
王伯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实际上,他在32岁前一直是领航员,因为他进航校学习的年代,我国民航飞机大多数是苏式飞机,机型落后,他被分配学习领航技术,实施空中领航。随着世界航空科技的不断提高,导航设备的更新,上世纪80年代后,领航员就被高精尖的设备所代替。于是,1992年王伯尧从苏式的图-154飞机要换学欧式的空中客车,并转做飞行员。
随着科技的发展,民航飞机会不断更新机型。作为飞行员也自然随时要更新技术。但对于飞行员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因为仅从原来的飞机资料都是俄语,全部要换成英语,就是一道躲不过的大坎。对于英语底子较薄的王伯尧来说,意味着要重头学习。
于是,他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扑在了学英语和飞行训练上,就连床头四周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飞机专业词汇,还有缩写、简写。他的这种拼搏精神,不但鼓舞了其他同事,还激励了很多年轻的飞行员,至今,他们提起这件事,还感叹、敬佩不已。
因为改机型的原因,王伯尧也多次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比如俄罗斯、德国、法国,以及我国的香港。记得在俄罗斯的那次飞行学习,他急性阑尾炎发作,术后一周,他就参与了训练飞行。他说不愿意耽误大家的时间,浪费国家的培训费。
多年来,王伯尧对飞行投入了全部的热情、精力和责任心。除了自己的正常飞行计划,在航班紧张、飞行员欠缺的情况下,他总是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迎接额外任务。
和他同期进航校学习飞行的同学,目前很多都是国家民航局、或司级领导了。3年前,还有其他公司以巨额年薪聘请他“孔雀东南飞”。
对此,王伯尧说:“确实也曾经有过离开西北的想法,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迈进,作为国家培养多年的干部,又是飞西部复杂机场的‘老把式,更应该为养育过自己的这片土地贡献力量。何况自己的家在这里,多年来单位领导和同事们时时刻刻关心着我的一切,我和大家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人不能太逐利,还要讲感情、讲事业。”
飞行,已经成为王伯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有着书法收藏、音乐、看书、烹饪等多项爱好的他,虽然即将步入半百,但依然有颗年轻人的心灵。其实,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也不管岁月之刀刻上几道年轮,只要保有一颗不甘落后顽强的心,伴随事业和生活的,就会是不断的快乐与希冀,相信王伯尧的生命也将灿烂如每一个更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