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任重而道远
2009-05-31
医改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中国政府在医改方案公布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称赞。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老百姓一定要了解医改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年之内能解决的。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
2009年4月6日,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经过5个多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终于在公众的企盼中揭开神秘面纱。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6个部分。《意见》强调,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政府高度重视 公众积极参与
3年来,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集思广益,数易其稿,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期望。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方案理念更创新,目标更清晰,措施更具体。新医改方案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指明了方向。
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是一道世界难题。新医改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宣布今后3年内将为实施上述重大改革投入8500亿元。目标之一,就是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明年,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长短期目标相结合
短期目标: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长期目标:《意见》强调,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意见》长短期目标相结合,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年内投入8500亿元,实现到2011年的短期目标,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然后,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继续不断加大投入,实现到2020年的长远目标,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金投入医疗保障
3年投入8500亿支持医改
方案重点在于医疗保障,按照相关数据推算,未来3年的8500亿元医改投入,将有4500亿元投入到医疗保障上。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去年中国财政安排医卫支出2499亿元,6年来年均增长24%。今年仅中央政府预算用于医疗卫生的开支就增加38.2%。今后各级财政仍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负担明显减轻。
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我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快速增加。2007年中央财政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4亿元,比2006年增长138%;地方财政资金投入38.5亿元,比2006年增长43%。2008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分别增加到50.4亿元和42.5亿元。
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救助效果日渐显现。2007年,城乡医疗救助人次达到1171万,还资助2957万人参加新农合。
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城乡医疗救助支出4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9%;城乡医疗救助人次达744万,资助3571万人参保参合。
中国医改蓝图符合国情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高度赞扬我国刚刚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认为政府重视改善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4月7日在北京的一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在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制定中所做的努力值得称赞。“医改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中国政府在医改方案公布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称赞,这也显示了政府在重大决策前越来越多地听取民意。在去年医改的征求意见稿公布之时,我也登录过相关的网站,我认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
陈冯富珍对此指出,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世界各地都没有绝对的免费医疗,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强调公平性,提出重点支持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与世卫组织的推荐和倡议相一致。
在谈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萨莉·巴伯博士说,《意见》着眼于为全体中国人公平地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值得称赞。
巴伯说,新医改方案把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事业、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卫生设施作为重点。政府已宣布大幅度增加对这些领域的投入,这将为实现上述目标铺平道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且把农村作为重点,切中要害,符合实际,是新医改的一大亮点。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的官员和专家也赞扬中国新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关注基层的改革方案。世界银行亚太地区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表示,中国政府承诺逐步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正确的决策。
任重而道远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现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和副部长的张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百姓一定要了解医改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年之内能解决的,可以看看世界各国的经验,医改都是在不断的进行过程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使老百姓认为今天医改文件发布了,明天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医改任务艰巨,因为它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渐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不过张茅说,我希望经过3年的努力,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从医改中得到了好处。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要实现医改的目标,仅仅有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这笔钱花好,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人民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会有明显的改善。我还要说的是,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今天把钱投下去,明天就可以立刻取得明显的效果,它需要一个过程。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这个过程,都来监督这个过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保障水平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西文)
相关链接
医改进程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给政策不给钱,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大争论,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三阶段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第四阶段2005年:医改突然变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第五阶段2006年:医改再见曙光,医改基调确定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
第六阶段2008年:方案征求意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
第七阶段2009年:方案尘埃落定,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医改方案。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媒体观点
人民日报: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卫服务
中国证券报:医改目标远近结合 三年推进五大改革
新京报:医疗改革公益目标已定细节仍需探索
上海商报:新医改剔除旧医改泛市场化之恶
广州日报:回归公益是新医改最大亮点
华商报:医改再发力守住民心努力行远
长江商报:大局已定新医改有望循序渐进
南方日报:新医改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广州日报:医院公转民应谨防公益流失
解放日报:长三角加快制定医改措施 异地报销将成亮点
中华工商时报:新医改方案终现身全民医保时代来临
新华社:中国新医改有助释放消费潜力
相关新闻
新医改8500亿为预算值
中央投入可能偏向中西部
2003年“新农合”试点之初,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外)的参合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从2006年起,筹资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这其中有20元是中央财政补助标准,同时中央财政扩大补助范围。2007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于50%的市辖区也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但东西地区已经建立新农合的县(市、区)比重相差近10个百分点,分别为93.69%和82.91%。东部和中西部人口参合率相差近5个百分点。
原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所言:医疗卫生领域的中央投入,90%都要用于地方,西部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