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与人民币的国际化
2009-05-30马红漫
马红漫
人民币吹响了走向国际化的号角,近一段时间的制度突破令人眼花缭乱。不仅央行行长连续刊发三篇文章高论“超主权货币”,为国际化货币作出理论上的准备,从实践操作看,4月8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获批。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财长也于日前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即将成立。此外,早自去年底开始,中国就陆续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总规模近39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议。
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同当年美元超越英镑、日元获得国际货币地位一样,经济基础是货币走向强势的决定力量。中国经济持续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地位提升的基础,而当下金融危机更是让中国经济的优势表露无遗。当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为经济负增长苦恼不堪之时,中國调控当局担心的却只是增速的下降,即便是一季度低至6.1%的GDP增速也足以让其他经济体艳羡不已。
“弯道超车”成为近期非常热门的词汇,描述的是中国在整体困难的国际环境中反而得到后发超越的机会。而金融危机赋予中国经济的似乎正是这样的机遇。在笔者看来,让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即便是不必奢谈“超越美元”,但让本币成为国际通用结算货币之一,显然已经成为政策当局的重要思路,主张人民币尽快走向国际化的呼声也一再升温,但冷静的思考也不能因此而缺失。其间的困难无需列举过多,单纯资本项目对外全面开放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障碍。实话实说,中国当下的金融体系能否承受资本开放,天量外资的大进大出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冲击,目前还都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研讨,实施的巨大风险制约了监管部门的实践勇气。而对于一个资本项目被管制的经济体来说,其货币国际化问题根本就无从谈起。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现实的压力已经摆在监管部门面前,资本项目走向开放、本币走向国际化已经不可能无限期被等待。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已经有大量人民币滞留海外市场,资金回流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内地与香港之间交往日趋活跃,目前导致至少有上千亿元的人民币资金长期留置香港地区,而随着大陆游客涌向台湾地区,同样的问题也将在台湾地区出现。同样的问题在东南亚邻国也普遍出现,中国内地与周边经济体的人民币互换协议固然有助于这一问题解决,但是随着人民币逐步成为区域硬通货,人民币回流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最终会在境外形成了人民币的“内循环体制”。这对于中国监管部门而言,无异于出现了控制范围之外的离岸金融市场,如果任由其发展壮大极有可能会成为冲击中国经济运行的一大隐患。
怎么办?一方面是本币国际化仍是一个漫长的目标,而另一方面现实需求与压力越来越突出。在笔者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要靠返璞归真,一国的经济实力才是货币地位的根本。出现离岸金融问题其实并不可怕,诸如石油美元等离岸美元市场就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经济。真正可怕的是本国经济运行基础不稳固,容易出现重大波动,才会给资本项目开放与离岸货币带来冲击本土经济的机会。弯道固然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是警醒。为何中国经济会受到海外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为何会有大量的外贸企业从来不屑于开发内贸市场,为何要靠投资拉动才能够让中国走出金融危机,这些问题看似远离货币地位,却才是货币国际化问题的根本所在。正如日前巴菲特在参加麾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时所言:“不论以后的通货是什么,哪怕是贝壳,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在全球的产出中占有你的那一大份,就无需担心了。”由此可见,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真正决定货币地位的是隐藏在“贝壳”后面的经济实力,而非其他形式上的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