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为何变成“权运会”?
2009-05-30
新民周刊 2009年42期
坊間说全运会已经变成了“钱运会”、“药运会”、“黑运会”、“权运会”的别称。
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以来,赛场内外的各种乱象成了人们的谈资:奖牌内定、兴奋剂、足球运动员集体追打主裁判、“假摔”、“黑哨”、“默契球”、“权钱交易”、武术套路比赛“断棍”、男子3000米障碍赛“绊腿”、观众用螺丝刀捅山地越野赛选手的轮胎、柔道裁判根据观众的声音高低来判定谁赢谁输,乃至抽签名次等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南方都市报》社论说,所有这一切,都在玷污着全运会的声誉,伤害着全运会的公信力,扭曲着“公平竞争、全民全运”的全运会价值取向。坊间说全运会已经变成了“钱运会”、“药运会”、“黑运会”、“权运会”的别称。
评论认为,全运会的乱象起因于旧时代色彩。金牌数量犹如各省市的体育GDP,升迁留降都得仰仗这个硬指标。这种情形下,各地自然在场上场下进行全方位的竞争,甚至可以超越道义、公正的底线,直奔利益这个终极目标,运动员也因此承担着竞技者和地区利益化身的双重角色。而体育总局的各运动管理中心,集国家队人事权、裁判选派权、赛事仲裁权于一身,外部监管相对无力,很容易与地方体育部门形成“寻租”关系。
文章说,各类媒体所报道的种种“黑幕”、质疑和不正当竞争等有悖体育道德之行为,有关部门要摒弃掩饰、沉默的传统做法,快速查处,一查到底,给公众一个清清白白的答案,给体育界敲响掷地有声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