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本中的经典
2009-05-29解国旺
关键词: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
摘 要:据孙琴安先生统计,迄今为止的唐诗选本大约600种①。其中,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的出现,历经数百年久盛不衰,使得唐诗这颗耀眼的明珠因此书的出现而更加璀璨夺目。探究《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对今天的唐诗传播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编。蘅塘退士,原名孙洙,江苏无锡人。孙洙,号蘅塘退士,祖籍安徽休宁县。他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顺天府大成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根据清朝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所载,共收唐代诗人2200余人,唐诗48900多首。而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共选唐诗309首,约占全部唐诗的十五分之一强。原本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只选了两首,道光十一年四滕吟社重印时将五首选全,故今本为312首。数量规模与《诗经》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大体相同。在浩如烟海的全唐诗里,蘅塘退士是如何选录、采取了什么样的编录标准呢?
蘅塘退士在卷首写了一篇仅132个字的序言,全文如下: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在这篇简短的序言中,蘅塘退士至少给我们说明了《唐诗三百首》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编选原因。在《唐诗三百首》之前,社会上流行的唐诗启蒙读本是《千家诗》,且其成功秘诀在于“易于成诵”,这是蘅塘退士编选新的选本时一定要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千家诗》编选随意、诗人时代混杂又仅选近体诗,不足明显,即体例不一、优劣不一、作者时代不一,促使他决心编选一部新的唐诗选本取而代之。这是一种时代的使命感使然。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编选目的,看来编者希望这部书不仅对诗歌创作有帮助,而且有助于人们吟诵唐诗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第二,本书的指导思想。在蘅塘退士之前,有许许多多的成功的唐诗选本供他借鉴。且不说《千家诗》,如同时代的学者沈德潜所编《唐诗别裁集》,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追求“体格声调”。他在《唐诗别裁序》中揭示他的选诗标准时说:“既审其宗旨,复观其体裁,徐讽其音节,未尝立异,不求苟同,大约去淫滥以归雅正,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庄者,庶几一合焉。此微意所存也。”②在《重订唐诗别裁集序》中,沈德潜又说:“至于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指(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③沈德潜的这些论述,对照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非常吻合的。第三,选录标准。蘅塘退士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进行编选。脍炙人口的标准很模糊,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苛刻,要看选编者的眼光了。能够入选其中的诗作,今天看来,的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虽然有些同样脍炙人口的名篇未能入选,可能与他刻意追求三百篇的数量限制有关。第四,编选目的。用他的话说,这本书的阅读对象当是家塾中的书童,“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专供他们启蒙之用。而“白首而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的自信,岂是专为书童们打造?这是蘅塘退士谦虚的话,正是这种严谨的编选态度,严格的编选标准,使得《唐诗三百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唐诗三百首》的成功秘诀之一,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了时代需求。孙洙生当乾隆盛世,太平盛世需要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点缀升平,因而以沈德潜“格调说”为代表的温柔敦厚诗说盛行天下。沈德潜编撰的《唐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受到乾隆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即是其中宣扬传统的儒家诗教。孙洙的选诗标准,基本上脱不出沈氏的樊篱。沈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追求“体格声调”。我们从孙洙所选录的作品来分析,可以看出该书明显受到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影响。全书共选312首唐诗,有239首与《唐诗别裁集》所选相同,只有73首是沈书没有选的。孙洙无疑是沈德潜的追随者,即使是《唐诗别裁集》未曾入选的作品,《唐诗三百首》所选大多仍符合沈德潜的诗选标准。沈德潜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盛世的风尚,因之受沈氏影响选就的《唐诗三百首》也曲折地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
《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选录了唐诗繁荣时期重点诗人的代表作品,真正选取了那些脍炙人口诗歌中的“尤要者”。孙洙之前有众多的唐诗选本,虽然各有千秋,但都未取得《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成功。孙洙选录有唐三百年诗作,突出盛唐和晚唐两个时期。盛唐时期突出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应物,晚唐时期突出杜牧和李商隐,抓住了重点诗人的代表诗作。仅这7位诗人的作品就选录159首之多,占到全书的二分之一。在这些具有代表性诗人当中,孙洙选取他们的作品时,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抓住他们所擅长的诗歌体裁,优中选优,选取他们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也即孙洙所谓的脍炙人口中的“尤要者”。选取杜甫最擅长的律诗23首,选取李白古体诗和乐府诗合计21首,选录李商隐律诗15首,如此重点突出,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白居易的诗入选6首,数量不多,但因选入了《长恨歌》、《琵琶行》两篇脍炙人口的“感伤诗”,使得白居易在书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之三,按照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来看,孙洙找准了市场,选对了读者。今人钱锺书先生曾回忆《唐诗三百首》对自己的影响:“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④作为童蒙读物,主要用于诵读,是以普及唐诗为己任的书籍。既不是作为科举考试的参考书,也不是学术研究的必读书,它就是家塾里的诵读书,目的是滋养众多的童年钱锺书们。孙洙从《千家诗》一书受到启发,扬其“易于成诵”的长处,力避其“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的弊端,编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针对童蒙学子,多选格律整齐的近体诗,其中多选便于诵读的五律诗,大量选取艺术成就较高的七言绝句,这样的分配符合唐诗发展的实际状况。
《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之四,孙洙在编选时,既要照顾到“精”或点,还充分考虑到“全”或面,这样就全面反映了唐诗的整体风貌,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选取诗人面极广,上至皇帝、宰执,下到僧人、歌女,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二、按照标准选录一些存诗不多的作家,如綦毋潜、王之涣、金昌绪、马戴等。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在题材选取上,无论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还是赠别怀远、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等,凡此种种的经典诗歌,以飨读者。在诗歌风格上,慷慨激昂与哀怨悲歌同在,飘逸豪放与沉郁顿挫共鸣,可谓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当然,受编选者诗论和时代的局限,《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孙洙强调儒教诗论的同时,许多思想有悖于正统、风格不够温柔敦厚的优秀诗歌被拒之门外。如李贺的大量诡谲多变、璀璨多彩的作品,一首也不选,可能与孙洙的指导思想有直接关系。但是,像李白的《古风》59首一篇不录,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些名作一篇未选;整个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一篇不取;晚唐聂夷中的《伤田家》等,这些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切的作品都一概摈斥等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倒是都入选了。这里如果指责孙洙比沈德潜的儒教思想还要极端,倒是冤枉孙洙了。这些诗歌不“易于成诵”,是不被孙洙选录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坚持严格的入选标准,从而取得极大成功的秘诀所在。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解国旺,文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① 见孙琴安撰《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版。
②③ [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第2页,第4页。
④ 钱锺书:《槐聚诗存·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