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强迫症:跑偏的爱

2009-05-29

中学生博览 2009年9期
关键词:强迫症关怀博士

付 洋

“关怀”本是一个幸福温暖的词汇,一种美好高尚的行为,眼下却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在父母中蔓延。这种关怀病已被命名为“关怀强迫症”,据说患有“关怀强迫症”的家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提供不被需要的关怀和帮助,如果他的“关怀”被孩子依赖,他就会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否则就会产生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

现象

一则真实的网事——报复父母,网上卖身

小涛(化名)口述:从出生那天起,我的成长历程就进入父母已经编好的“程序”里。我父母都是生意人,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有保姆照顾我的饮食起居。我的房间比一般家庭的全部面积还要大。可以这么说,我生活的环境跟《流星花园》中的F4相似极了。

虽然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我的童年却并不快乐。父母不允许我出屋,说怕被车撞了;不让我和楼下住平房的小朋友玩,说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没文化;我没上过幼儿园,因为母亲认为老师的水平不高。直到上小学之前,我一直呆在家里,和父母高薪请来的家庭教师学认字和唱歌。上学后,由父亲的专车每天接送。我上课时,保姆就在校门口等着,手里拿着饮料和水果。

从小学到中学,我念的都是最好的学校,只要我不喜欢,父母就帮我转学。我转到哪儿,父母就在哪儿买房子。在学校里,我是一个很特殊、很另类的学生。别的同学中午买盒饭吃,我则在附近最好的饭店订餐,他们一顿3元钱,我吃一顿就上百元……

上了大学后,每隔两天,保姆会把洗过的衣服送到学校。如果没有人伺候,我什么都不会做。我不愿自己打饭,不会洗衣服,我知道很多同学都笑话我,说我是“低能儿”。

为此,老师曾多次找我谈话,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欠妥,我决定摆脱父母的阴影,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我瞒着父母,偷偷地学别人去做家教。谁知,第一天就被父亲的一个朋友发现。当晚,父亲来到学校狠狠地骂了我一顿,走时扔给我2000元钱。他不知道,我要的不是钱。过了几天,我又偷偷去了,站了几天后终于被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聘用,教他9岁的儿子数学。虽说一小时只有10元钱,可我却欣喜若狂。谁料想,干了三天,就因为没有耐心,跟人家发脾气而被辞退。我非常沮丧,整整一天没吃没喝。

后来的一天,我看到街上贴着“送鲜花”的招聘启事,于是又去应聘,没想到非常顺利,只不过,对方要求600元钱做服装抵押金,我不假思索地交了钱。可两天后,这家公司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对自己彻底绝望,我觉得离开了父母,自己原来一无是处。

在苦闷了整整两个多月后,坐在电脑前的我,大脑一片空白,在网上鬼使神差地发了个“卖身贴”。我是个窝囊废,干啥啥不行,我想卖卖自己,看我到底值多少钱!我就是要作践自己,让父母伤心。

小涛的父母在听说儿子发布“卖身广告”后放声大哭:“这些年,我们夫妇俩疲于奔命都是为了他。我们为他精心安排了一切,学习和未来的全部生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小心地为他选择优秀的老师、出名的家教,只盼他能有个好的成绩。大学毕业后,他用不着找工作,可以直接到自家的公司,几年后从我们手里接过全部的生意……可他为什么这么做?

心理扫描:有些家长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时,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这种无微不至、让人窒息的爱往往会成为孩子不能承受的负担和最难消受的恩情。不是有一首歌唱道“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吗?

镜像

天使节:我出生后是那种特别闹人的小孩,晚上整宿整宿地哭,一离开妈妈就作。为了不让我受一点委屈,妈妈两年没上班,差点被单位开除。从我记事起,妈妈一直与我形影不离。早上送我上学,晚上接我放学,尽管从小学到中学,我家离学校都只隔两条马路。小学的时候,有妈妈接送是温暖的,可是到了高中就觉得很不自由了。我妈的理由是我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怕我在路上被坏人骚扰。我的同学都说“你妈对你可真好”。

在家里妈妈特疼我。我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成绩中等,很少会把功课带回家里。尽管如此,妈妈也不叫我干一点点家务。有的时候,我看她挺累的,就提出帮她做饭,她说怕家里着火;我洗衣服,她说我洗不干净;我喜欢吃的东西,妈妈从来都说不喜欢吃……

最近,我的心情比较抑郁,于是便在QQ签名那里写了一句话“这个世界太疯狂,真是生不如死”,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她质问我:你思想上到底出了什么毛病?谁让你生不如死了?我当时那个气啊,我只是情绪低落发泄一下而已,她至于这么认真吗?我和她大干了一仗后跑到同学家去了。现在看来我妈肯定是患了“关怀强迫症”,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扫描:为他人付出,为他人牺牲,使他人愉悦,使他人舒适,对他人有价值,几乎是有关怀强迫症的人获得快乐、满足、价值感的唯一来源。有关怀强迫症的人如果停止实践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就相当于被剥夺了满足感的来源,内心会感到强烈的被拒绝感和空虚。关怀行为的停止意味着危机,意味着她到了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时候。

涅槃的表:进入高三以后,学习陡然变得紧张,我自己的心态其实还好,渐入佳境,成绩不断提高。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让翻译一段很晦涩的文章,我没怎么费劲就给翻译了出来。第二天,班主任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继续保持这个劲头,还说这样学下去,我也许能考上重点大学。还有几个科的老师也都肯定了这个学期我的进步显著。最后班主任说,让你父母明天到学校来一趟。

本来我爸妈对我就已经很关注了,现在更是变本加厉,整天紧张兮兮的,每天老妈买菜都会问我想吃什么,吃饭的时候,不断地往我碗里夹肉,还给我买了多种补脑的保健品让我喝。家里的电视已经被封起来了,老爸说在我高考前全家谁都不看,他们陪我。晚上我一到家,家里马上就拔掉电话线……只要我在家,他们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连说话都压低声音,生怕影响到我。

我也知道他们为我好,但他们越是那样,我就越是觉得不自在,仿佛是刻意在提醒我——你马上就要高考了!这让我很不舒服,就害怕到时候发挥不佳,愧对父母。唉,现在我的心理压力反而越来越大了,又不好和父母说。其实,我知道好多同学都有我这样的感受。

心理扫描:关怀强迫症往往表现在最亲密的家庭或人际圈子里,虽然这种行为是基于一种爱或友谊,但处理不当就容易形成结果性危害,偏离了最初良好的愿望。

面对面

更多关于“关怀强迫症”

周海宏博士是第一个提出“关怀强迫症”概念的人,就这一问题,他和记者进行了互动。

记者:关怀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把它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反倒成了问题?

周博士:关心别人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破坏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记者:举点儿例子好吗?

周博士:我在大学里工作,每到新生入学,就常看到一些家长为孩子铺床、交费,好像孩子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还有的家长,事无巨细都要孩子向自己汇报。无形之手无时无刻不在控制孩子,搞得孩子非常痛苦。家长也知道不对,可是克制不住,这就是强迫症了。

记者:家长爱孩子才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

周博士: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肯定是弱者。现在他不依赖你,你很痛苦;他依赖你,他独立不了。实际上,在家长获得满足的同时,已经害了孩子。

记者:有时候家长关心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吗?

周博士:但是家长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经受过任何痛苦、挫折,他的挫折承受力就强不起来。如果家长为孩子屏蔽所有的痛苦挫折,和害了他有什么区别呢?

记者: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冲突激烈,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周博士:对。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独立的需要,但有关怀强迫症的家长拒绝承认这点,他们排除一切孩子可能脱离自己独立的潜在因素。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成长。对孩子来说,只有两种可能:如果坚决反对这种关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家庭冲突;另一种就是服从和依赖,于是孩子的整个能力就退化了。

记者:家长在给孩子提供并不需要的关心时,能获得满足吗?

周博士:还有很多人都是通过关心、帮助别人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的。例如朋友关系,有的人强烈地介入你的生活,帮助你呀,给你买东西呀,给你忠告呀,但反过来也要求你必须对他好……如果一个人生活得充实,就不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当别人有需要时,他也会热情地去帮忙,但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帮助。

“关怀强迫症”之具体症状

以下是患有“关怀强迫症”的父母经常出现的行为,如果有多条经常发生在你的父母身上,你可就要当心了!

你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不断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让你早点回家;

每天早上为你叠被,晚上为你铺床;

在冬天永远都认为你少穿一件衣服,太冷;夏天又认为你多跑了两步,太热;

认为你自律能力差,反复叮嘱你做某件事;

安排你的作息时间;

对你的朋友了如指掌;

经常有为你提包、擦汗、让座等行为;

无论你是否喜欢,只要他觉得是为你好,都会执意要你接受;

为你做每一个决定,在你很小的时候,就为你确定了人生目标;

要求你事无巨细都要向他汇报;

晚上陪你做作业、复习功课,只要你不睡,他就不睡;

你的生活起居都是他打理,并且认为这些事情是你不应该做的;

看到你听从他的劝告而做了某事,显得很高兴;

认为你的事永远是家里的头等大事;

因为未能帮你完成某个心愿而感到内疚;

当你对他的关心感到不耐烦的时候,感到伤心;

认为没有他的照顾你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关怀强迫症”之后遗症

父母患有关怀强迫症,孩子就缺乏锻炼,生活会变得困难重重,心理压力沉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1. 逆反心理强、反叛;

2. 脆弱、胆小;

3. 眼高手低、低能;

4. 难耐委屈、不懂妥协;

5. 缺乏创造力和想像力;

6. 倔强、任性、惟我独尊;

7.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

8. 没有独立的思想。

画外音

在加拿大的山区驾车,经常有熊出没。因为好奇和熊的憨态可掬,很多路过者都会从车里扔食品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站在路边等人施舍,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时,有的熊就被饿死了。所以加拿大政府在山区的路边竖了很多提醒路人的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它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就等于把熊喂死了。

父母关怀孩子,并非单纯源于爱。父母是否患有“关怀强迫症”,将间接或直接决定你的心理成熟度。如果你不想成为那只被饿死的熊,就不要被父母喂得太饱——不品尝饥饿,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不品尝寒冷,就不知道温暖的可贵;不品尝挫败,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说到底,你的人生还要你自己去经历。

猜你喜欢

强迫症关怀博士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森博士作战室
平博士密码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博士蚊
两种人
Q博士课堂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