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否: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
2009-05-29祝泉洲
祝泉洲
【焦点回放】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继续公开征求对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条引起的反响尤为强烈,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文科理科,究竟该分还是不该分?
【一线师生及家长的意见】
大多数高中学生:高中应该分科。新课改口口声声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考6科已经很难应付了。如果不分科9科全学,这不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矛盾吗?
家长支持派:强烈要求文理分科。理由只有一个:孩子太累了,分科可以让孩子负担小些。在不改变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取消分科是不负责任的。另外,我们应承认人与人是存在很多差别的,而分科就是对孩子们这种差别的尊重。
家长反对派:文理分科是不必要的,孩子们应该全面发展,这样对于其将来的工作将大有裨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十分必要。
高中教师:高中学生太累了,社会上没有哪个行业比高中学生的学习、工作时间长。因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在3年内达到高考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不分科的话,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要改首先必须改革目前的高考制度。
中学校长:湖北省实验中学教学副校长吴承斌说,按目前文理分科的高中培养模式,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在基础知识上有所欠缺,并不是全面发展。理想状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理科生提高人文素养,文科生提高自然科学素养,这样的人才符合时代需要。
大学教师:某高校生物教师建议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增强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生物,生物体内许多现象和原理其实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现象有相似或者相通之处,人文科学知识丰富了,学生在理解生物信号传递,以及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合理,方法也会更加有效。
【网友建言】
网友一: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既喜欢物理,也喜欢历史,所以高二分科的时候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果不需要文理分科就好了,再说,文理其实并不矛盾,很多科学家都是文理兼修的,这也是我的理想。
网友二:我国中学的数理化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的,只有靠题海战术来取胜;除了少数天才学起来得心应手,大部分人都感到非常吃力。即使文科学生,在分科以前,时间也基本被数理化的作业填满了,学习人文课程,从何谈起?因此,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调整课程设置,给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
网友三:没有高考的话,多学几门都没关系,要高考,肯定就要有主次,精力就那么多吗。所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这一举措要想获得成功,根本在于改革高考制度,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如果没有配套的改革措施,只会使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此外,高校也要调整培养体系,过窄的专业口径,不但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专家学者的观点】
1.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主任):中外大科学家都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厚重的人文情怀,从民族进步的高度来看,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不过,取消分科应该逐步、稳步推进,要过渡好、衔接好。
2.谭邦和(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语文课改专家):文理分科弊大于利,迟早要取消。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为应对高考而实行的分科教学,不利于国家人口平均素质的养成。
3.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取消文理分科可以弱化应试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全面。即使进了大学,学生也应该在一、二年级接受通才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学习专业知识。
4.王池富(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目前高中教育阶段,文理分科备考有其合理性。首先,学生有偏文偏理的差异性,分科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优势的发展。第二,目前高校招生分文理两大类,这使高中教学也分文理教学,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永远维持也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现阶段允许分科教学除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外,也使不少学校文理分科越来越早,有的甚至提前到高一,在某种程度上对“功利性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功利竞争愈演愈烈。
【媒体深层剖析】
1.当代生活报:尊重学生的兴趣
文理是否分科都是在制定游戏规则,而游戏的核心参与者却被排除在规则制定之外,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即使制定的规则再好,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戕害学生本性,也是失败的。
2.广州日报: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2008深圳“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指出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朱永新说,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病,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
【另类慧眼】
1.杨振宁(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不要做文科和理科的硬性规定
对于中国的教育,我觉得硬性规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制度应该松一点,使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比较大一点。我建议不要有文科跟理科的硬性规定,分科不分科,数理化生物这些课,在高中要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针对将来念理工的学生,一种是针对将来不念理工的学生。
2.徐小平(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要以技术就业为核心
实际上教育应该是以毕业后的出路为导向的。若真的如此,坦率地说,不仅文理科分不分是个问题,有些文理科是不是要学,都是个问题。中国教育应该从以学历知识为本位转变成以技术就业为核心。这样一来,哪些人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就清清楚楚了。
【回顾、尝试与策略】
回顾:文理分科百年回眸
1902年,清政府出台的中学生课程,已经出现文理分科,后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就取消了。但是取消之后中学的学时很短,要学的课程特别多,学生受不了。1909年,学习德国的模式,又重新分成文科和实科(相当于理工科)。1912年,当时主管教育的蔡元培先生把文理分科取消了,实行通才教育,但是实行没几年又出现了问题,所以又取消了。100多年来围绕着文理分科,一直合了分,分了合,到现在还是在原地踏步。
尝试:江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
江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前列,近10年来已经用了5个方案,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即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几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5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测试分A、B、C、D4个等级,5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到达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高校录取,按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规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此方案文理兼顾,但实施后,学生和家长觉得负担重,高校招生部门感叹规则太复杂,操作起来难。后来又遇到其他问题,急修急改仍难以令人满意。
策略:专家(以下陈述略去专家简介)普遍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配套的改革措施必须跟上,要改革相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改革高考制度。
1.改革高中课程设置:俄罗斯、美国等国,高中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小科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而不是明确分出文理科来。中国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先走一步,建立“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
2.基础教育均衡化: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各省区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均衡。建议在会考的基础上,高考再简单些,各个大学录取学生时可以根据具体专业的需要,进行分科考试。
3.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应该将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改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更具通用性。此外,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息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应该努力为文理不分科的“可行”创造条件。
4.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保证:取消文理分科,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保证。如果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政府到学校,从高等学校到中等学校乃至幼儿园,有一套可行的法定制度(包括优秀教学资源调配等),并坚决实施,问题可以解决。要做到这点,历史证明,既不能等,也不能急,必须积极、稳妥、坚决地改革下去!
【激辩文之一】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很有必要
王攀
高中文理分科不是我国教育的自产物,而是沿袭前苏联模式。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就以分科教育的形式来培养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新中国也面临与苏联同样的问题,高中文理分科,的确为新中国的加速建设弥补了人才的不足,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文理分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割裂了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懂科学的缺少人文素养,二者逐渐成为相互隔绝的小圈子。人文教育被逐渐摆在了科学教育之后,而为了自我救赎,人文教育试图用“科学”的模式要求自己,致使人文越来越处于依附性的不利地位。
事实上,科学和人文并非天然的敌人。比如,剑桥从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先后出了培根、巴罗、牛顿、哈维等伟大的学生,这些名字都是人类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人,但在这3个世纪中,剑桥的科学教育几乎谈不上。直到19世纪,特别是剑桥之子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之后,科学教育才在剑桥确立。
科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确有重要价值,教育服务社会也理所当然,但要看到,教育服务社会应该从长远来看,而不应局限于眼前。从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委实过早,这种分科等于人为地把科学和人文相互当成假想敌,使其处于割裂状态。科学服务社会,但最终是服务“人”;如果没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就会偏离“为人服务”的目的。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不是专指工业化或科技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一种更高素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除了科技的价值外,还必须强调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价值。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一方面大力推广科技知识,一方面有力地限制科技对人文价值的威胁,并彰显人文价值,应该是中国教育深思的课题。从这个角度看,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很有必要。
(摘自“大河网”2008-12-01)
【点评】
文章开篇旗帜鲜明地指出文理分科的弊端,然后援引剑桥教育史实,有力论证了科学和人文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指出现代化的终极追求是科技、文学、艺术和伦理价值的完美结合。立论高远,思想深邃。
【激辩文之二 】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多此一举
沈仰佑
有专家认为,文理分科必然导致一些学生的素质缺陷。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什么是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人文、科技等方面。从理论上讲,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多掌握一些知识并非什么坏事,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个个都成为全才,样样素质俱全,某种素质的缺陷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而实行文理分科,恰恰适应了这种发展和变化。
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长、兴趣倾向已经显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侧重文科或理科,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现阶段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二是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不利于他们主动、自由地发展;三是由于专业基础打得不牢,不利于将来的深造和发展。更何况实践也证明行不通。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创设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
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有益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完善、成功的教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地发挥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而这种“完善的教育”之实现,离不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完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举措。如果离开了这些根本的东西,就文理分科谈文理分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实属“乱折腾”,多此一举!
(摘自“红网” 2009-2-11)
【点评】
文章破立结合,自圆其说。首先批驳分科素质缺陷说,并深刻剖析取消文理分科的弊端,进而指出文理分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最后从遵循教育规律的角度提出应从制度本身入手完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