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2009-05-29臧武芳丁凌云
臧武芳 丁凌云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消费状况作为反映生活水平的一面镜子,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并不乐观,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的步伐日益显得重要和迫切。
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1.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成为制约消费的首要因素。理论上讲,潜在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但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则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入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的贡献持续下降。由于人口规模变化不大,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变动极小,而农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得以实现增产增收,当需求既定而供给增长,粮食价格自然会有所下降,直接决定了农民增产不能增收。再次,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的非农收入较低并具有不稳定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雷同,大量同质化的人力资本存在,客观上为劳动力需求方创造了强大的市场要价能力。这种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关系决定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可能处于高水平。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高度市场化的,存在着高度流动性和以家庭个别成员的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收入有着较低的稳定性,被拖欠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此外,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发展不够,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2.消费环境不佳,不利于吸引农民扩大消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设施配套滞后,使得农村交通便捷性差、电力供应不足、用水不便,极大地制约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同样落后,在大多数的农村,有线电视尚未全面覆盖、手机信号强度明显差于城镇,网络设施的铺建更是严重缺乏,从而使得农民对电脑、MP3等相关电子产品消费意向较弱,不利于培育他们转向新的消费热点。再者,由于农村市场经济自身发育水平较低,市场管理和监督存在诸多困难;加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维权意识不强,导致许多无良的商家将伪劣产品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坑农现象屡见不鲜。可见,消费环境的诸多不利因素遏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成为农民消费需求低下的又一原因。
3.农民在教育、住房等项目上支出费用大,抑制了即期消费需求。(1)教育负担重。近些年来,农户承受的最大负担莫过于子女的教育负担,据统计,农村基础教育占农民负担比重的70%。尽管,我国从2006年已经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但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子女仍须交纳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等其他一些巧立名目收取的诸如购买保险、教辅资料费用等等。(2)盖房支出大。在农村,农户的儿子如果娶媳妇,绝大多数都要建好房子,盖房子支出是农民一生中最集中的支出,房子的好赖体现出一个家庭总体经济实力,也成为青年男女择偶时的一大重要考虑因素,为了盖房,农民常要用去毕生大部分的积蓄,甚至欠债。(3)人情费用多。在长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影响下,农民有强烈的家庭或者家族观念。像婚丧嫁娶这种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大事,在农村尤其受到重视,一般都要大摆宴席,不只宴请亲戚朋友、左临右舍,在村里只要有点关系的人都要请到,常常一摆就是十几、二十桌,花费不菲,而且来参加的人必定都要随礼,随礼的数目也越来越大,这些无疑都成为日后的经济负担。(4)医疗成本高。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在完善中,农民看病的绝大部分费用需要自行承担,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地方的医疗设施和水平都相对落后,农民在遇到重大疾病时往往需要前往城市里的大医院接受检查和诊治,这些费用对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医疗开支。
4.农村消费者承担相对更高的消费成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消费者都会追求其消费支出的效用最大化,即以等量的消费支出,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用;或者以最小的消费支出获取同等的效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享用某些同种类型的消费品时,农村消费者所支付的成本明显要高于城市消费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由于市场位置和交通设施的不便利,农村消费者为购买商品而付出的交通费和运输费更多。这种“不可分性消费”的附加成本明显要高于城市。例如,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民购买家电使用时需要支付相对更加昂贵的水电费、服务费等。此外,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和市场监督机制,农民所购买的产品质量和享受的服务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同时却要承受更高的意外损失成本,他们因购买假冒伪劣产品而遭受的损失更难以申诉和追回。
二、扩大农村消费有效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层次提升的政策建议
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条件。收入是影响消费最基本的因素,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扩大消费的根本。政府应保证并加大对农业的研发投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在现有的保护农村经济的宏观政策下,我国政府还应致力与同国际规则接轨,在稳定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外,加大对农业科技、信息、培训等领域的间接补贴。以此,加强农民劳动技能的培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寻找持续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就业渠道,提高他们转产转岗的就业能力,增强农业外部增收动力,有力地支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实际购买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对路商品,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1)各地应加强农村、小城镇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布局,尤其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商业网点,繁荣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用水的自动化和安全化、提高电网的负荷能力、保证道路运输的便捷畅通、普及通讯网络的覆盖并增加服务种类,使农户们消费需求的满足度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因地制宜,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供给结构只有与农户的消费需求结构相一致,并不断满足农户消费需求的变化,才能打开农村市场,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现阶段我国农村各地区的差异还很大,东、中、西部农民的收入和消费习惯不同,生产企业应该对各地的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市场发育程度、农民支付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等因素,确定各消费市场的增长重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农村需要的产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厌恶风险的消费者会为了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消费水平急剧下降而进行事先的储蓄。一个没有参加社会保障的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烈的积累意愿,所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减少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改革,不仅要保证农户免除义务教育费用的负担,而且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致力与减轻农民子女的就业压力,缓解农户的教育负担。再者,政府要稳步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证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使得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消除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下因社会转轨需要而引起的不确定感,增强他们即期消费的信心。
4.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指引农户合理消费。更新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先导,有助于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合理、健康地增长。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惯性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棘轮效应”:即人们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当期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受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过去收入的影响,即使现期收入减低了,也会尽力维持原有的消费水平。我国农民的消费行为有很明显的“攀比”现象,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农民们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事件上,大肆操办、举债消费,这不仅不利于农村消费的健康发展,还常常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政府应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宣传和倡导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解放思想,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从传统观念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将他们引导到健康消费的道路上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