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环境与优劣势
2009-05-29张元胜
张元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全球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不论是否愿意,中国的民营企业已无退路,不可能裹步不前。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只有走出去,民营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资源的再分配,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国际经济的稳定繁荣贡献民营企业的一份力量。
一、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环境
当代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方向纵深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在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这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全球化导致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自由的流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的机遇。外部环境中的融资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多年来,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可以利用外资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废除或修改与WTO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在信贷政策上取消所有制歧视;第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将取消利率上的不公平现象,对民营和国企在融资方面给予同等待遇;第三,国家支持民营经济以兼并、收购方式参与国企改革以扩大规模,因此也必将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依此判断,“入世”后的改革,将形成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民营企业获得了在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不仅意味着我国要向国际市场开放,同时也意味着国际市场向我国企业开放。第一,“加入WTO”有利于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第二,中国产品在外国同样享受国民待遇,关税税率大大降低,增强我国民营企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第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加入世贸组织给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些民营企业此前一直谋求向海外发展,在中国入世后将逐渐被提上日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化潮流。空前发展的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小企业快速、全面获取并分析国际市场信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电子商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突破了地域、时间和企业规模的限制;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这些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扫除了障碍,进而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使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大企业同场竞争。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的挑战。竞争强度加大是最现实的威胁。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降低,继而民营经济将失去贸易保护这层屏障而直面外国企业巨头。跨国大集团、大公司凭借资本、品牌、技术、管理上的优势与私营企业争夺市场。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多,市场占有份额小,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会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势必促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和深化,经营机制日趋灵活,其结果是民营经济“船小好调头”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国内竞争将会加剧。如何在国企与外企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当前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不仅影响企业发展的进程,而且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以抗衡国际竞争压力。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规模比较小。第一,资金规模比较小,全国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59.93万元,与财大气粗的国企、外企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第二,劳动力规模也比较小,而且,这些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在这种条件下,由于各自为政,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缓慢,而向金融市场融入资金又相当困难,因此,要培育一批大型的民营企业极为困难。在“入世”后,国有企业将从一些垄断产业退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营经济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抗衡外国大企业的强有力竞争的话,不仅其自身发展难以为继,中国的民族经济也不无堪忧。
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劣势分析
1.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机制灵活,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使企业能得心应手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国际市场需求信息极快地反馈到生产企业,将市场信息尽快形成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如“9·1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浙江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迅速生产出口美国的小国旗,迎合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抢占了美国市场。
决策迅速对市场信号敏感。许多民营企业的所有权比较集中,企业家可以独自决定企业发展和投资的方向,而不需要层层上报,因此决策的速度较快、周期和审批较短。企业家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从经济可行性上分析,即投资在经济上是否合适,投资风险如何,能否控制。如果企业家认为经济上可行,则能够较快决策并实施。另外,企业家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市场的各类信号比较敏感,也加快了民营企业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决策的速度。
行业分布广泛,面临更多机遇。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壮大,进入了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从纺织品、家具等日用品的生产,到工程机械制造、金属开采冶炼等重工业,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广泛的行业分布给我国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使得他们能够利用各国、各地区的差异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
2.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劣势。产品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低。如果说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产品工艺的落后、创新能力的缺乏则是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乃至退出竞争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这些民营企业往往偏重于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他们眼中,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成本高、回收慢、技术进步的效果难以预期,因而许多民营企业的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而当前国际国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升级,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期。入世后,面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多数民企只能处于垂直分工的底层,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注定是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
经营者素质偏低。由于民营经济诞生在法制规范不健全、政府管理不明确、市场经济不完善的特殊背景下,少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动下,违法经营;有的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侵犯他人商标等。这些给社会带来极坏影响,也影响了私营企业本身的信誉。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后,在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游戏规则面前,这些行为是要栽大跟头的。整体而言,普遍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的企业家。在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熟悉国际经济规则、能够预测市场变化、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能力的企业家,成为企业发展甚至生存的关键。
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海外投资立法方面一直落后于海外投资实践,近几年来,特别是入世以后,海外投资的立法更显滞后。我国现行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大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或更早以前制定的,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市场要求。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只是由各个零散的部门规章进行管理和约束,尚未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基本体制、市场准入、政府和企业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各项财政税收政策间的协调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法规指引,其中保护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以及消除对民营企业各种不平等歧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则严重缺失。
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在进入国际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盲目的进入国际市场,一定要有长期的战略管理计划才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障碍和困难,但并不是都不能解决,民企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也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财务资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