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理论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9-05-29耿中元惠晓峰梁大鹏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变动启示

耿中元 惠晓峰 梁大鹏

摘要: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简单货币数量论者、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的制度假说、随机游走假说、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释,这些理论和假说,能够为我国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启示

自1978年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势必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深入探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它山之石”,可以为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理论研究和财政、货币当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理论

1、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配第最早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第一个货币流通速度函数,认为支付频率、支付规模、收入、收入分配、银行体系的出现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最主要因素。洛克第一个将利率引入货币流通速度函数。坎蒂隆18世纪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论述中引进最多影响变量,还预测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呈U型。桑顿第一个指出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及金融创新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魏克赛尔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是费雪之前较成熟、较系统的成果。特别强调了信用经济和银行制度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大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内是较稳定的,不是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中不变,而是说其长期变动趋势可以预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比较简单和朴素,大都没有形成较系统、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为后续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相提并论,认为对流通中货币量的研究并不能取代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马克思认为:(1)是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流通量而不是相反。(2)货币流通速度可以代替货币数量,它是节约支付手段的“新杠杆”。但货币流通速度代替货币数量的程度要受到限制。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马克思认为:(1)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恒定的量,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几乎都作用于货币流通速度。(2)货币流通速度有自动稳定的倾向,因为各种流通手段的互补性在起作用。(3)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快的,它的自动稳定倾向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这种加快的速度。

3、简单货币数量论者的理论。最著名的简单货币数量论是费雪方程和剑桥方程。简单货币数量论者的名义收入由货币供给变动决定的结论,建立在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基础上。

费雪方程MV=PT中,P为价格水平,T为交易量,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费雪看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可变性,但他同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主要由社会支付制度、金融制度及人们的嗜好、习惯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只有在长期内才使货币流通速度发生缓慢变化,所以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可基本看作常数。

剑桥方程Mb=kPY中,k与费雪方程的V正好是倒数关系,但理解角度不同。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剑桥学派强调个人选择行为,认为k取决于其他也可以作为储藏财富的财产的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所以k在短期内会发生波动。这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变化。剑桥方程式中,假定k是不变的,但剑桥学派同时认为k短期内是波动的。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假定k不变与k短期内波动同时存在的事实,应根据长期与短期分析间的区别来加以解释。k的短期波动适用于分析经济周期,但当考虑长期的变动,即当比较一个十年与另一个十年时,k的短期波动就完全可以忽略了。

4、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不是常量,他特别强调了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收入成比例,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很敏感。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推导出v=Y/L(i,Y),即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Y)和利率(i)的函数。实际收入水平是变动的,货币流通速度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相关,由此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变动的,人们对未来正常利率水平的不确定预期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凯恩斯还把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他认为人们手持现金在繁荣时期倾向于减少,在萧条时期则可能增加。这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上升时期加快,在经济下滑时期减慢。因此。凯恩斯得出结论,要稳定经济周期和物价,必须首先使人们的手持现金保持稳定。

二战后,凯恩斯的后继者们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如鲍莫尔和托宾得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Whalen得了出著名的立方根公式,托宾将资产组合理论用于分析投机性货币需求,这些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更好地理解利率对货币需求(从而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上面。

5、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可以预测,它和其若干决定变量之间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在弗里德曼看来,利率变化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太大影响。恒久性收入Y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有重要作用,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很小,较为稳定,货币需求也较为稳定。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即恒久性收入与货币存量的比值也相对稳定。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可以预测,货币数量变动对总支出的影响也可以预测到。与简单货币数量论一样,即使不再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货币供给仍然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

弗里德曼也解释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由于恒久性收人在短期内波动较小(因为大部分的收入增加都是暂时性的)。所以当经济高涨时,恒久性收入的增加比收入的增加小得多,从而取决于恒久性收入的货币需求的增加比收入增加要少。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经济衰退时,与收入相比。恒久性收入减少的幅度较小,从而货币需求的减少比收入减少要少,货币流通速度降低。

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理论假说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考虑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货币流通速度函数的预测力大不如前,与现实经济状况的吻合度降低了。这促使众多经济学家去找出其中的原因,于是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理论假说。

1、制度假说。Bordo和Jonung(1987)将货币化程度、银行的普及、金融发展、经济稳定性程度等制度因素加以量化。引人货币流通速度函数中。对只考虑利率和收入变量的传统模型进行了明显改进。他们认为,金融部门的发展

引进了对货币流通速度长期趋势的影响相互抵触的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在工业化过程中各自曾经占据一段主导地位。在第一阶段,金融铸币、以货易货以及实物支付逐渐为纸币所取代。在此“货币化”阶段。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公众相对于其收入或GDP持有更多的货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在第二阶段,债券、股票和货币市场工具等货币替代品的出现降低了货币需求。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经济日趋稳定。信用卡、隔夜回购协议和透支等金融创新不断出现也大大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在几乎所有的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先是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的稳定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呈现“U”型结构。Brodo和Jonung的制度假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Siklos(1993)验证了制度变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支持了制度假说。但Holmes(2000)的研究挑战了制度假说,他认为主要欧盟国家金融的共同发展并不意味着近40年来它们的货币流通速度经历了长期上升的共同趋势。

2、“随机游走”假说。Gould和Nelson(1974)较早地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随机游走的。Akhing(1982)、Bordo和Jonung(1987)、Serletis(1995)的研究支持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随机游走假说。Gould等(1978)又发现,用年度数据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是随机游走的。但用季度数据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随机游走的。Stokes和Neuberger(1979)、Kim(1985)的研究不支持货币流通速度的随机游走假说。David Karomera等(1998)发现:美国的M1、M2的流通速度是随机游走的;英国、日本、意大利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否随机游走,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和研究的样本期间而定;G-7的其他国家无论任何层次的货币的流通速度都不是随机游走的。

3、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弗里德曼(1983,1984)解释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早期货币(M1)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认为美国1979年货币政策操作方法上的变化导致货币供给波动性增强,这增加了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使货币需求特别是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给波动性与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的结论可称为“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Hall和Nobel(1987)、Brocato和Smith(1989)、Fisher和Serletis(1989)、Mehra(1989)、Serletis(1990)、Arize(1993)、McComac(1994)、Mohamed(1996)、Sarena(1997)、Lutl和Haught-on(2004)、Serletis和Shahmoradi(2005)等都程度不同地支持了“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其中,Sedetis(1990)、Mohamed(1996)、Sarena(1997)结合预期理论,区分了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货币供给的波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对“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有所拓展。但Thornton(1991,1995)、Basu和Dua(1996)的研究却不支持“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

三、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

1、尽管各学派或学者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观点不甚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对以下原理的认识并无原则区别:货币流通速度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目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情况下,我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供应规划时,要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是理论研究的焦点。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由此也导致各学派的政策取向不同。比如,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利率影响,主张采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货币学派则强调持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主张采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其实。凯恩斯学派关注的是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货币学派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我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将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使用,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3、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有的强调长期变动,如费雪、马克思、货币学派、制度假说,有的则强调短期波动,如凯恩斯、随机游走假说、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及弗里德曼强调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顺经济周期特征。给我们的启示:其一,要注重研究长期被忽视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短期波动问题,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短期波动和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及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其二。货币流通速度是否也具有顺经济周期特征及为什么会这样,用凯恩斯的观点还是用弗里德曼的观点可以解释,抑或得用其它理论解释。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在分析思路上,费雪及其前人主要是从宏观上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剑桥学派则注意到了从微观行为主体角度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尽管没有深入分析下去且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发达程度的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作用会日益加强,今后我国应注重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5、国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理论色彩浓厚,结合预期理论等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我国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探讨实际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我国必须强化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接轨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国际前沿,否则,滞后的理论将不能指导、甚至误导发展着的实践。

6、制度假说对研究转轨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变动问题有适用性。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必须充分考虑转型中我国市场发展和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应选择一些合适的、反映我国体制转型特殊性的指标纳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

7、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理论中考察的货币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及其前人绝大多数都将货币定义为黄金和白银,排除了票据和存款(马克思也分析了纸币问题)。费雪方程建立时。存款通货受到重视。金币已不再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则明确地视现钞和支票存款为货币。货币学派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随机游走假说中则有学者考察了Divisia指数货币。今后,我国的研究中也要注意货币定义或统计口径问题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8、客观经济金融环境不断发展,受时代条件局限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有待检验的理论假说也有其合理内核。只有从发展的观点把握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理论,才可用于指导当前的实践。不能用发展了的论断来否定前人在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否则不可能真正把握发展了的理论的真正精神。

猜你喜欢

变动启示
南下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下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