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结构敏感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

2009-05-29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克隆组织

徐 强 李 垣

摘要:钱德勒在其名著“结构与战略”中提出企业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转变,在管理实践中,众多企业期望通过对其他企业组织结构的复制及成功经验的模仿来改善本企业绩效而获得进一步成长,文章从系统动力学核心思想“组织宏观行为源自其微观结构”入手,并运用结构敏感性分析,论述了企业的不可完全复制及组织管理因果律失效之源,并给出企业只能近似复制的理论分析及相关理论框架,为企业成长及组织变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组织;结构敏感性;克隆;组织复杂性;因果律失效

一、引言

自从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发表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之后,有关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正是以组织为载体展开的。在管理实践领域,很多企业都试图通过学习、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及文化重建等途径来仿效成功企业(Senge,1990;Sterman,1989),从而重造一个类似的成功企业(Lee,Edmondson,Thomke & Worline,2004)。但最终的结果不是失败就是形似而神不似,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出身的钱德勒(Chandler)在研究美国企业组织结构变化时。发现组织宏观表现(如成长及战略等问题)与组织结构间的密切联系。从此。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变革来引导和适应组织宏观行为表现以实现企业成长则成了此后长达30年的研究热点。当前,在管理实践领域,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企业的领导带队到一些成功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然后通过对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仿效,试图复制出一个类似的成功企业。在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通过对知识及技术转移、组织及文化学习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试图寻找到复制成功企业的有效途径(Tucker,Nembhard,&Edmondson;,2005)。可见,有关企业复制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结构的复制: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宏观行为的复制。本文将从“系统宏观行为源自其微观结构”观点出发,探讨企业克隆的理论、方法及途径。并应用组织结构敏感性来分析和解释成功企业的不可完全复制之源。

二、组织复制理论

1、组织复制思想来源。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研究一直存在着借鉴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统。每次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都会带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孔德、斯宾塞、滕尼斯和迪尔凯姆等人借鉴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并遵循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原则。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借鉴来自生物学的系统概念,并将其推广到经济管理研究上,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因此,可以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德鲁克在《公司理念》(Con-cept of Corporation,1946)这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中同样指出像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汽车巨人与其说是一部经济机器。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可见。组织是系统的子集,企业管理借鉴系统理论已有将近百年历史。

目前生物学界和医学界在生物体克隆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牛的胚胎成功复制,生物学上已经基本解决了生物机体的复制问题,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在经济和管理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尽管很早就有企业克隆的实践,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每个时代都出现过一些伟大的企业,并成为其他企业的效仿和克隆对象。例如,像微软这样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一直是业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无数的软件企业都试图成长为另外一个微软。但鲜有成功。最终因为垄断,微软被在竞争上处于劣势的企业推到反托拉斯案件法庭的被告席上。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任何一个起诉微软的竞争对手,也许宁愿像微软一样成功。更愿意坐在反托拉斯案件法庭的被告席上。今天当千千万万企业去学习模仿成功企业时,我们能否在成功企业内寻找到类似于生物基因的东西,从而能够克隆出一个新的成功企业,帮助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中提高组织绩效及有效性,快速成长。众所周知,企业也是一类社会组织。是否也可以像生物体一样来克隆?如果可以,如何来克隆?如果不可以。那又是为什么?我们能否在企业组织内也寻找到类似于基因的物质,从而成功地构建出企业克隆理论?

2、组织复制的理论基础。借助于系统动力学学科创始人Forrester教授对系统内部微观结构与其宏观行为关系的阐述(即,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得到。

(1)“组织宏观行为源自其微观结构”;

(2)“组织行为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也就是组织内部交互作用和反馈机制。组织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植根于组织内部”;

(3)组织行为演化方向是由内、外因通过交互作用机制(即,交互机制)及内部反馈机制共同决定的。“内因是组织存在、变化及发展的依据,外因是客观条件,企业的宏观行为与其结构始终相互动”。

系统内外部存在的交互机制决定了系统的反馈机制。所谓交互机制指的是系统内部元素间及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的正效交互(PER)、反效交互(NER)、有效交互及无效交互(UER)所构成的关系体系。所谓正效交互指的是既增加相互作用对象的功效也增加系统整体功效的关系:所谓反效交互是指既降低相互作用对象的功效也降低系统整体功效的关系;有效交互可以分为两类。即I型有效交互(ER1)和Ⅱ型有效交互(ER2),在系统中,前者表现为降低相互作用对象的功效但增加系统整体的功效,而后者则会增加相互作用对象的功效但降低系统整体的功效:无效交互指的是对相互作用对象和系统整体的功效都不产生影响的关系。内部反馈机制正是通过交互机制存在的传导性质而发生作用的,并进一步影响和决定系统的宏观行为演化方向的。

以上思想为组织克隆提供了原始理论支持。因此,对于成功企业的复制可以从以下两条路径展开:

(1)对其组织结构进行克隆,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选择与克隆对象完全相同的组织构成要素:二是对组织内外部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复制,即对组织内、外部作用关系进行配置,使之与克隆对象相同,保证两者具有相同的交互作用机制。

(2)对本组织行为进行引导及调控。使之产生与克隆对象相一致的行为。(2)必须以(1)为基础。因为组织宏观行为源自其微观结构。否则由于结构敏感性的存在,只会导致两者更大程度上的行为差异。引导及调控的模式主要两种:确定性控制与优化,不确定性规避与利用。

三、基于组织结构敏感性的企业复制困境分析

1、组织结构敏感性定义及其意义。定义1:

组织结构敏感性是指复杂动态组织初始结构上微小变化会导致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宏观表现上的显著差异。显然,我们研究的复杂组织。如企业。一般是动态系统。组织结构上的细微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难以预见的偏差,即组织结构变化会引起组织行为及功能的漂移。实践中,在分析组织绩效变化、组织失效等原因时,大多考虑的是其成因的构成,但相同的成因构成,由于结构敏感性的存在,却不一定导致相同的结果。

因果律失效并不是对因果律的否定、在组织的微观层面。仍然遵从因果律。但在宏观层面由于结构敏感性的存在,因与果之间的关联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弱化或逐步消失,导致了因果律的失效。在以往讨论复杂系统时,常常强调其具有一种特殊的特性——初值敏感性,即系统输入上的微小差异会导致显著差异的输出结果。但是企业组织是多输入和多输出的系统,很难建立起某个特定的输入与输出间的确定关系,也就是说因果律分析在这样的复杂系统中会失效。因此,对于企业这类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在讨论知识及技术转移、组织学习、企业成长等复杂问题时,运用初值敏感性分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由于组织内部交互机制的传导性及反馈所形成的结构敏感性是导致因果律失效的根源,这样我们分析企业宏观表现时就需要将重点转向企业的结构敏感性分析上。

2、组织结构敏感性对组织宏观绩效的影响分析。从上面理论分析可以看到,要实现对克隆对象的成功复制依赖于两点:

(1)首先要实现对其组织结构的成功复制并进行适当的创新,这在组织管理实践中。企业为了改变自身宏观表现所最优先采用的措施,在实践中已经达到验证。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杜邦、通用等公司发展起来的多部门组织结构(事业部制或M型组织结构),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从此,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这些伟大的公司成了其它公司竞相仿效和复制的对象。

(2)在(1)基础上对本组织行为进行引导与调控。组织行为一方面受到内在驱动动力,如企业文化、内部制度及规范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外在压力,如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规范等影响。

复杂系统的宏观行为实际上就是一个可用时间序列表示的系统行为状态演化过程。系统行为是系统构成元素行为通过交互作用的合成结果。在任一时刻,系统行为都处在某一状态,可以给处于该状态的系统行为赋予一个绩效指数。该绩效指数是从理想绩效区到偏差绩效区的连续域中的一点,所有元素行为的合成作用,要么在理想绩效区,要么在偏差绩效区。在按照克隆对象企业的组织结构复制后,而且采用克隆对象企业相同的管理和调控模式,如果本企业绩效指数比照于克隆对象企业处于理想绩效区,则说明已经完成对克隆对象企业组织结构较为成功的复制,一旦偏离理想绩效区,则意味着复制过程中已造成结构偏差。

由于社会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在不同的时间内,其构成元素行为偏差的程度以及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强度也不同,造成了系统行为偏离理想绩效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上的微小差异使得行为偏差的合成有可能漂移(shift)到另一区域,这就是组织结构敏感性之源。

另外,组织的结构敏感性除了会影响到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组织行为及功能等。还会影响到与组织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如知识转移、技术转移。结构敏感性的存在会使得相同的知识或技术在两个组织结构相似企业内产生出非常显著不同的结果。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加大对成功企业复制的难度。

四、结束语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试图重走某些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企业的成长路径,这个过程通常是从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复制和仿效开始的。很多企业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成长为伟大企业,但有些却以失败告终。组织微观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人及人与人间的关系,但由于这些构成要素本身的动态性,以及构成要素间关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一个企业在复制另外一个企业组织结构时会出现一定的结构信息丢失,又加上每个企业的宏观行为又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完全复制一个企业难上加难。

此外,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物质要素比较容易复制。具有思维和判断能力的人要素却很难做到精确复制,因此对企业的复制只能够做到近似可复制性。由于组织是复杂的动态系统,对企业结构所能复制的通常是组织的初始关系,但即使可以做到与克隆对象完全相同的初始结构,但由于关系的动态性。最终也会使得本企业与克隆对象间的结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由于宏观行为决定于微观结构,最终使得两者之间的宏观行为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本文概要地分析企业不可完全复制之源,给出了企业可近似复制的理论分析,为在管理实践中通过仿效他人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本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克隆组织
Scratch克隆体数量上限是多少?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Cloning Pets克隆宠物
线性克隆系统的数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