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学管理,开展创新性工作
2009-05-28蒋爱东
蒋爱东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家长的要求、社会舆论及教育评价等都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工作中就会陷入被动,进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那么,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或偏差,创新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创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每个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教学现状
教书与育人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教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条件,而育人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当前的教育,存在“目中无人”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教师的“教”上。有许多教师的施教理念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如何把重点和难点知识讲“清楚”、讲“透彻”,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应掌握什么内容,该完成什么样的作业,考试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如何学“好”,学到什么知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考试时考出优异的成绩。这就形成了把教育引导者——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当成了倾倒知识与灌注知识的容器,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跟现代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教学。
二、呼吁教改
1.“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教革的迫切需要
跨入新世纪,面对知识更新快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要求教育要彻底摒弃旧的观念,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及学会生存。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经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和生活的人。”这就证明了教改的关键在于“人”这一概念的定位与升华,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话。因此,现代教学理念迫切需要“目中有人”的教育。
2.“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根基。这四种技能是每个人一生中获取知识的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使自己在与他人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综合技能的主要体现。这四种技能并存发展便是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夯实基础;同时还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展示其奋发有为的个性,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发展自己。因此,“目中有人”的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3.“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教师施教的必由之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只有精心雕琢每一个课堂细节,备教材、备问题、备学生,把每一个细节想周到,充分准备好,方能成就精彩课堂。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课堂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教师生命智慧的光环;课堂细节虽小,却是他们灵动的创造源泉。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这就是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如果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就没有履行好教师的基本职责,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也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的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崇高品德的有用之才,既是教师光荣的使命,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法》中也明文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规定,明确了教师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明白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育好人。俗话说得好:经师易得,人师难寻。因此,“目中有人”的教育更是教师施教的必然选择。
三、教改对策
1.以“德”正人
道德行为是最有感染力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品德高尚、心胸宽阔、举止文明的教师,绝对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他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能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反之,一个仪表不整、语言粗俗、处事不公的教师,肯定不受学生的喜爱,行为教育比语言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行为是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也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如今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模仿能力更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无意中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和震动。
2.以“才”育人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而且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经济全球(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80页)化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创造性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得心应手。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认同差异、研究差异、缩小差异,抓好防差转差工作,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可以达到提优、育中和补差的目的,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对品学兼优的学生采用竞争机制;对学困生采用闪光点激励法,使其树立信心,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个性较强的学生采取冷静疏导法;对单亲家庭子女采用爱心融化法;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采用健康心理疏导法;对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进行鼓励教育等,帮助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以“情”感人
常言道,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爱心和智慧献给孩子的爱,这是一种无私深沉的爱,它蕴涵着我们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爱的真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善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就的机会,把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要在班内营造“允许有学习差异,鼓励冒尖”的宽容气氛。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提供帮助并加以引导鼓励,从而让学生树立起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在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生”。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的关爱,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在生活中、学习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地前进。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尤其是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有更深沉的、真挚的爱心。教师对学生要少一些排斥和冷漠,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和鼓励,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挚友,以达到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的效果。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成功。爱,应该是一种宽容,而不是放纵,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师生心灵的情感之弦,才能奏响沟通师生心灵的情感乐章。
4.以“趣”育人
俗话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但心灵最柔弱也最细腻,如果不懂得呵护学生的心灵,就不可能获得乐趣。关爱能使人开启心智,灵感涌动,他们才会像一颗颗在土壤中等待发芽的种子,因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而破土而出。每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就会努力,就会因欣赏而自信,自信和兴趣是学生学习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事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只有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才能把全部精力指向和集中在学习上,使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高效,思维敏锐而丰富,从而调动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中要多看学生的优点,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教师要多些浇灌,多些阳光滋润他们。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后进生,他们也有自身的长处,只是他们的长处相对少一些,或许还没有被人发现。这就更需要教师细心工作,尽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教育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育人,只有育好了人,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有创新的价值,才充满着生机活力。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服务者。除了要做好教学和教育常规工作,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服务和帮助。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前提都是要爱学生。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无论教育怎样改革,也无论进行到哪一步,其核心是“人”,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学”,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倾听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少一些责备,让他们在教师慈爱的眼神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实践证明,教育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才是教育的根本。[e]
(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