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拓展思维
2009-05-28孙小平
孙小平
物理是初二年级的起始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新鲜感,多数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就犹如“昙花一现”。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认为关键是上好开头的入门课。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教材基础上不断拓宽教学资源,教会学生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备课和上课,体现物理教学的新理念。
一、举例恰当,新课引入由浅入深
物理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作为一门新课,学生肯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不好,学生也感到空洞。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必然导致他们对概念模糊与难以接受。那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而应从一些学生身边常见但又不太注意的例子说起。比如:“铁块投入水中是下沉的,为什么铁做的轮船却不沉呢?”“为什么冬天用手摸铁管与摸泡沫塑料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同呢?”“天冷了地上为什么有霜,而夏天却又没有?”,“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听起来感觉与平时不同呢?”“天冷时烧开水为什么有‘白汽出来,而夏天则不多见?”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例子,但深究起来就不知所以然了。然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上面所举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就是属于物理这门课的范畴。学生听后疑窦初生,产生了想深究下去的愿望。这样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势必跟着教师的思路想下去。
二、演示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生活中的例子固然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更希望看到能直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产生学习动力的例子——演示实验。
现在的新教材里有不少演示实验。如“探究钟罩里长短蜡烛先后灭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的实验中却包含了许多道理。学生第一感觉是:“这里还有什么秘密吗?”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很自然产生想法,迫切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如果按以前的方法肯定是教师直接开始做这个实验,然后告诉学生原因,那样的效果肯定不好,这也是新课程中所忌讳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所谓“教无定法”,也说明这一点。
教师可以就这个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做一个猜想和假设,形成不同的意见。如,“一起灭?或者长的先灭,或者短的先灭,还是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意见分歧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在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趁此机会继续提问:“怎样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呢?”学生会回答:“做实验的方法。”教师就很自然地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阐明实验的重要性。
教师在做实验时,也可以从学生猜想的反面去进行。如学生猜“长先灭”,改变条件就做出“短的先灭”,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前面证明正确,这次为什么不对了,哪里出问题了?”“是猜测不对吗?还是另有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没有考虑呢?”很自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下去。在师生相互活动与交流的情景中,不仅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他们获得学好物理的动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思维发展,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新课改已不再强调答案的惟一性,这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回答恰当合理,具有可行性,即被认为正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各类问题时也要从多角度考虑,不能凭经验解决问题。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种一吐为快的愿望。这就要教师不断地发现他,给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时间,展示他们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事物的能力。例如“烧不死的金鱼”这个演示实验中,针对“金鱼不死”这个现象进行思考,脑海中不断涌现出“为什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水温低,烧不死。”有的说:“烧瓶没放正。”还有的说:“上面水开了,但底下的水没开。”很多猜测,虽然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持,但给了学生说的机会,实际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于质疑的勇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动手,探究物理的奥秘
入门教学同样不能忽视给学生动手机会。实验器材无需很复杂,只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体验探究的乐趣即可。如“隔杯看字”,只需一个直的玻璃杯和水让他们去探究。通过实验使他们意识到看似很平常的事却不平常,里面包含着很多科学道理。
通过动手验证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到底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如果学生不去亲自动手的话,肯定很难接受放很多回形针的事实,因为与他们的猜测相差甚远。
除了上述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外,上好入门课还与许多因素有关。入门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它就好比灯塔在一直指引学生朝着物理殿堂大门的方向前进。[e]
(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