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
2009-05-28李好梅
李好梅
数学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离不开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笔者尽量把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悟,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方向”时,让同学理解掌握操场的八个方向,笔者亲自带领他们来到操场上,并为他们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向北方招招手,向东北方点点头,向西南方说声‘Hello……”这种玩乐中的体验不仅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数学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如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回家与爸爸或妈妈一起到某个路口,统计一下各种车型的车流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上利息一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调查活动: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上完利息这一课,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此外,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编写数学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例如,在教学“折扣”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做一个有关折扣的生活调查。安排学生回家后,可以到附近超市、商店调查,也可询问父母等,写成调查报告。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调查报告,先在小组内每人交流,然后再选几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调查报告。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得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练习设计讲求生活化、实效化
课堂练习的设计应从实效出发,既要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等做科学合理的安排,还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
1.设计生活中的数学题
为了让学生能从自身的生活中发现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笔者根据教材中一些习题进行恰当的处理改进,变成了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如教完工程问题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期末到了,老师带了一些钱去给学生买奖品,老师带的钱正好可以买15支钢笔或24支圆珠笔,如果买了10支钢笔后,剩下的钱全部买圆珠笔,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
这样设计的练习,具有挑战性、灵活性,且更接近于真实生活,既克服了工程问题那种枯燥无味,学生只套例题的解题模式,又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数学题
正如一位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如在学完“最小公倍数”后,设计如下练习:(1)从4月1日开始,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约定等同时休息时才能带小明出去一起玩。那么,小明至少要等多少天才可以出去玩?(2)妈妈买回一篮鸡蛋,小明两个、两个地数,余下1个;三个三个地数,也余下1个;如果四个四个地数,还是余1个,那么这篮鸡蛋至少有几个?
这样设计的练习,把教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生活,去亲近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真正将数学的教学过程变成“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回归生活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e]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实验小学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