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导”
2009-05-28肖忠勇
肖忠勇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改的主导方向。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高质高能人才,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导”,“导”什么?
一、导情
导情,即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进入角色,应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例如,胰岛素这一部分的知识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教师可设置一些科学有趣的凝问来引入:切除胰腺的狗,它的尿会引来许多蚂蚁,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由好奇产生兴趣,就会产生高涨而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直到最后掌握胰岛素的全部知识。这种由教师设置趣味性很强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是课程教学程序中重要的一环。
二、导思
导思,即引导学生开动思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现在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却坐着悠闲自得。如何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学习,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应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方法一:教师提出一系列梯度性的疑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及萌发部分知识时,可设置如下一些问题:种子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其主要部分是什么?新植物的幼体是什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有哪些异同点?种子萌发的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然后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总结得出结论。此法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方法二:教师提出一系列由表及里的疑问,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一些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内容时可用此法。如在学习鲫鱼外形时,教师可在每张桌子上放一只盛有鲤鱼的玻璃水缸,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总结。①鲤鱼的体型有什么特点?这有何意义?②鲤鱼的体色有何特点?这有何意义?③鲤鱼的头部有哪些器官?体表覆盖什么?身体两侧有何特点?④鲤鱼是如何运动的?分别剪去背鳍、胸腹鳍,尾鳍,鲫鱼的运动姿势有何变化?⑤观察鲫鱼是如何呼吸的?这系列探索性的趣味疑问正切中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加上教师的点拔与纠正得出结论。从而实现从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理解认识的飞跃。
三、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
例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一节时,就可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具体围绕以下3个小问题进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程带来了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学生还谈到了课文中未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超生游击队等,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
又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提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是不是在浪费水分?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四、导技
导技,即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及技能。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初中生物教材实验设置较多。但在一些实验设施较薄弱的学校,许多实验往往流于“纸上谈兵”。这是一种不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师应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实验课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目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若现象不明显或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
有些实验可鼓励学生在自己家中利用生活用品多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如把一个鸡蛋及八根大鱼刺浸在食醋中,随时间的推移观察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当家中买回猪心或鱼、鸡等,利用这些现成的材料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物科学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导”上下功夫,研究“导”的艺术,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e]
(福建省尤溪县文井初级中学 3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