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地理兴趣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009-05-28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陈 凯

高中地理课一向被称为文科的“物理”。因其知识的超强硬度、体系的庞大精深、结构的完整与严谨,对于学习者而言实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普遍的现象是初学者难以入门,学习中学生又难以保持持续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开展具体生动的课堂内外教学。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具体实际,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巧妙构设课堂的导语

导语包括课前引言与课后结语。精彩的开场白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并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言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联想构思,把要讲的新知识(或最后要归纳的知识体系)和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用生动、形象、简炼的语言引入,做到言简意赅、生动传神。

有时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有时通过导语,创设问题情境;有时联系旧知识,引入要讲的内容;有时概括全文,画龙点睛。如在讲授“地球概况”前可提出:“地球相当于是一个球体。你们能不能说出感受此现象的现实例证?”学生们觉得既熟悉又新奇,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教师又问:“卫星图片上显示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么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生动而巧妙地进入了“地球知识”的讲授。

课堂上教师要善用引言串联新旧知识。如讲授“东南亚”时,可先引出所学过的横断山地“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的典型特征,进而引导学生从地图上看出“中南半岛是我国横断山地的自然延伸,具有相近的山河相间、澜沧江—湄公河是一脉相连的跨多国大河的地貌特征。地势北高南低、各大河下游都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的自然特征又与我国有所不同”。这样中南半岛的成因、我国人民和东南亚各民族手足相连的关系便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形成深刻印象,教学活动也显得轻松、衔接自然。

二、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自己有用的地理”、“地理学习就在身边”是目前地理教学推崇的理念。这要求多联系实际,包括学生的认知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国内外的实际、当地当时的实际。这是尽力把地理学“活”,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并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

教学内容首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天气”课中,可应用一节新闻:2008年入夏以来,某市各大商场空调制冷设备价格有所攀升;而入冬后羽绒服等衣服紧俏。通过教师启发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商业效益和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江南梅雨又称‘霉雨,入春以来,本地家家户户开窗晾晒衣被”,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习俗的由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上网查资料发邮件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联系紧密,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信息端点,可以享受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的畅意,进而体悟到保持一份宁静心态学习的难得。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未来,还要引导他们特别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培养其开阔的视野、丰厚的知识层次、广泛的兴趣。如在学习“商业中心”时,联系我市的经济发展,对比城区新旧商业街和商业中心状况,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认识到商业中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学习“领土领海”时,引导学生关注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南海问题,中国海军护航印度洋、黑瞎子岛归属等热点;指导学生收集汶川救援活动、北京奥运、中欧峰会、中国加入WTO、世界金融危机等“国际大事件”。学生通过整理、交流、展示、辩论的方法将国际间的合作、领土争端、贸易壁垒、世界经济一体化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简明实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时时有地理知识,学起来亲切、具体、生动,就会很自然地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各种媒介提供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

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述、教材的文字呈示,还可来源于生活中多种报刊、书籍、图片及现代传媒电视网络等,甚至是“道听途说”。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呈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表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空间性综合性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材料的选用都应贯彻形象、直观、新颖的原则。

在对各种地理景观进行描述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剪切画,来自各类图片、幻灯和录像带、网络视频等。如在学习“地质灾害”时,可直接观看“汶川大地震”的记录片,让学生获得对地震发生全过程的感性认识,引起学习兴趣。在学习“民族风情”之前指导学生通过画报、纪念卡、互联网等收集图片资料,组织集体展示如赛龙舟、那达慕大会、泼水节、芦笙节、扭秧歌、晒佛节等图片,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

四、巧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智

智力根源于思维,而疑问则激发思维,学习最佳状态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的职责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所要做的是循循善诱;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知识转化为问题,把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善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是搞活课堂气氛的良好办法。

如讲授“地球公转”课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1月初地球处在近日点按理说应距日更近(光照强),但此时北半球却处于冬半年;7月初地球处在远日点照说距日更远(光照弱),但此时北半球却处于夏半年。这是为什么呢?2.地球运动中地轴一般是向右倾斜的,如果地轴左倾,那么在地球公转图中,太阳所处的位置(或远近日点)、二分二至点等是否要更改呢?设问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学生立即进入了高度思维之中,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趁机讲授“二分二至”的知识,学生既乐意接受,又容易接受。但提问设疑,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过易过难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精华

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气旋与反气旋”、“河流的偏向”等有关空间形态与方向判断题,可采用“左右手法则”、以自身方向为参照的“目标追随法”等动作演示,可快捷简明地达到空间效果;图示法通过画图来表现“看不见”的太阳直射点和大气运动的轨迹;计算法通过运用典型站式计算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间距高等;逆向思维法的运用便于拓宽思路迅速排除多重混淆疑难选项;模糊记忆法用于笼统记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理事象、在差异中求并存;知识迁移法则是针对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把握地理事象在发展变化中的合理延伸。总之要精简知识结构、强化疑难点、凸现内涵,经过教师反刍后授予学生以知识“精华”。教师的教法灵活多变,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思维传神达意、分析深刻,情感真挚、擅长渲染,教学语言机智风趣和富于幽默感,这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积极作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寻找兴趣之源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寓学于乐、热爱自然,并认真钻研地理知识。课外活动有以下方式: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书报,收集知识性与时事性强的地理材料,不定期地编写墙报等。②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地理“节目主持人”活动。号召公众参与、强调个人表现,让学生在活动中身心得到放松。③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请名家谈“热点”(汶川地震,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索马里海域事件等)。④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开放式教学,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⑤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的,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

地课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源泉。教师的职责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强化教学艺术。要从教材本身去挖掘其内在的知识兴趣因素,可适当结合教材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但不可偏题离题太远。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活动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e]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高中 432000)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