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思索
2009-05-28安扬
安 扬
有效教学,必须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只有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摒弃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笔者从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新理念要求,有效的目标设计应强调以下几点:
①目标的主体: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②目标的维度: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确定目标重点。
③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谁)、“行为动词(干什么)”、“行为条件(通过或依据什么)”和“表现程度(结果)”这几个方面。
④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可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
二、创设情境导入时要为学生考虑
在讲课前,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但什么样的情境导入才是合适高效的呢?
案例:《再塑生命》的导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先生曾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用武力征服了世界——拿破仑,一个用精神征服了世界——海伦·凯勒。”海伦·凯勒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已被永远载入史册。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海伦·凯勒?(学生简介)那么,是谁让她的人生出现转机,引领她走向光明呢?看课文《再塑生命》。
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导入都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而应该立足于课文内容,以学生为本,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激情,有的激趣,有的设置悬念,有的埋下伏笔,有的巧妙暗示主题,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导入才是有效的,才是高效的。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应让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感悟,得出结论。
案例: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师:请大家给课文命题,小组讨论。
学生:《莫顿·亨特历险记》、《生命中的悬崖》、《对悬崖的挑战》、《难忘的经历》、《成功并不遥远》。
(教师分析,直接得出结论。)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思考表述这些题目与课文题目的优劣之处,而是自己分析下了结论,失去了一个锻炼学生的机会。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教师提供太多,课堂就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时间,缺少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的矛盾运动,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活动,课堂教学也因之而失去了激情和活力。
四、在学生需要时做到有效引导
笔者在前面多次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是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来保证。如果课堂教学只有自主学习的形式,而没有很好的引导,那肯定没有实效,并且浪费时间。
案例:《紫藤萝瀑布》两种教学设计对比
设计1:请同学们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瀑布的?在写景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
设计2:请同学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本文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4)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对你在写作上有怎样的启示?
两相比较,不言自明,设计2单是一个问题组便有效引领了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引导。任务明确,题目具体,层次合理。
五、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评价要有助于教学行为的高效
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而完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高效。因而,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主要应有“点”“拨”“挑”三种类型。
“点”,就是点破要害,给学生开辟思维的空间,使无意识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
“拨”,就是拨疑疏惑,使不明确的回答规范化。
“挑”,指在学生忽略或是遗漏的地方,及时提醒,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教师要把“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时施教”时刻挂在心头,时常反思、不断探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进行的语文教学,其结果必然是“有心栽花花不成”。其次,还要有远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有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代价,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可持续发展要为学生的将来踏上社会做好能力上和心智上的准备。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的是没被扭曲、没被异化的教学。[e]
(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 26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