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创新取向
2009-05-27廖海秀
廖海秀
民生新闻在一种崭新的新闻视角下。代表了民众的话语,反映民声、民意、民情。新闻采编要做好做活亲民新闻,必须具备群众语言和社区韵味两个要素。并从观念、功能、手段及采编流程上进行创新。
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的特点,紧紧抓住了受众,并迅速发展成为各家媒体新闻报道的主流方式。但如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手段来争取更多的听众和受众,扩大影响面,这也是媒体,包括广播电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民生新闻的基本要素
我们所说的民生新闻,其着眼点可以是关联百姓的重大主题报道,但更多的是着眼于街道、社区等基层。讲述的是平民百姓的新闻,平民百姓的心事,让新闻走进百姓生活。选取平民视角,首要的是记者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要真正走到百姓身边去,下到社区去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并且从他们的角度,倾听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其次,还要充分尊重百姓的话语权,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完美,但却是真实的,朴素的,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民生新闻采编要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一)要用好群众语言
新闻要生动,要让听众听着亲切、实在,必须用好群众语言,写出语言的个性化差异。社区新闻里相当一部分是在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人物,他们都似曾相识。如果语言不通俗,太高雅,百姓打心眼里会感到别扭,认为记者在造假,以致影响整个新闻的可信度。
要想用好群众语言。记者平时就要多深入基层,多与市民交流,多用心去观察,观察语言环境。观察他们的语言习惯,在新闻写作中有选择性的选取那些能反映主人公性格特征,符合当时环境的语言。
(二)要有社区韵味
作为生活类新闻,百姓生活是共同关注的重点,但同样是面对普通市民,社区新闻更多地对准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这些报道虽然很少有轰动性。也没有很强的事件性,只是展示一种状态,但真正体现了新闻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原则。从传统意义上讲,这种琐碎的关注甚至算不上新闻,但它却深受市民欢迎。《来自居委会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居委会里的是是非非;《百姓故事》说的是百姓身边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市井即景》近似于一个情景小短剧,选的是某一天在某一胡同里上演的小片段;《街谈巷议》是有选择地将百姓在街头巷尾说的话搬到了媒体上,满足他们的话语权。像《出行参考》、《消费警示》、《生活气象》等一些栏目,在让听众感到亲切的同时,也感受到媒体关注他们生活的良苦用心。
二、民生新闻采编创新的路径
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应该习惯于创新。大凡好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大都是出其不意,以创新而得到的。著名军事记者江永红提出,记者要想被人记住。就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谋篇结构、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独特的艺术特色”。它需要记者不断创新而不是模仿。
(一)民生新闻观念的创新
民生新闻是关于人民大众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计来源、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最新事实的平民化传播。它的报道范围很广阔,可以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或别的新闻,关键是真正地从民生角度去报道、去思考,用专业的精神采访、编辑。在当前频道专业化、栏目类型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做民生新闻就要真正转变观念关注民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节目。
(二)民生新闻功能的创新
1要使听众有收听兴趣。就是通过分众化收听实现分众化服务。分众化服务是广播电台必须具备和做好的功能。听众受教育程度、地域、收入、年龄、职业等不同,产生了收听兴趣的差异,不同阶层的听众,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期望广播电台的内容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从头到尾听下来是不现实的。广播民生新闻的大容量能给予分众化服务空间,在主打新闻外,提供相当数量分众化收听的部分,使不同的听众群体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东西。
2突出地方特色。所谓突出地方特色,指的是广播电台媒体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要以报道所在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以强化新闻的地方色彩。新闻突出地方特色是区域性广播电台适应竞争、重视受众收听心理的理性选择。
3满足听众的收听欲望。广播电台的内容如何适应听众,达到深度收听。听众听收音机的目的,是获取信息新闻、欣赏音乐等,电台要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对重点内容应该提供足够、有深度的全景式的报道,对重大政策、事件提供包括过程、背景、影响、评述等“一站式”报道,追求高度和全面。
4传播手段的创新
虽然民生新闻栏目从诞生就强调现场直播,但由于各地广播电台的经济状况不如电视和报纸等其它媒介,大部分新闻栏目采取的还是录播或准直播,这在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新闻节目类型化的今天显然竞争力不够。
因此,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报道用纪实手法再现民生内容应该是一种“类型”民生新闻,也是我们的追求。它的优势体现在:第一,时效强,今天的角度;第二,同期声、现场采访以及解说等元素效果都很好;第三,影响力犬,事件与人关系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