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压力
2009-05-27宁白
宁 白
最近,一位大学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毕业时,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无奈的表情,我常有一种道德的压力。闻之,心头不禁一动。
这位教授为什么会有道德的压力?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没有放弃老师的责任。老师对于学生,不仅有解惑之责,师道之尊,还在于对学生有如父母的关爱,正是在这种解惑和关爱中,构建着学生的心灵和品格,让学生感知老师的道德力量,师表风范。因此,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面前,老师的无能为力,使他深感内心的痛苦。
其实,这位老师表达的道德压力,已经使我对他肃然起敬。不知道还有多少老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有如此严格的自我约束。如果一位老师,时时感到有道德压力,那么他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一定是倾心相教的,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一定是洞察相助的,对学生生活道路的铺展一定是清障相帮的。然而,现在,我们听到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有学生称老师为老板,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成了雇主与伙计的关系。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导师,拿了课题让学生做,做了给学生付钱,成果是老师的。至于学生的学业长进,思想变化并不倾心,更不要说学生今后的毕业出路了。学生自然会叫这样的老师为“老板”了。
大学如果“老板”横行,这是老师道德的缺失。然而,道德的缺失并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不少行业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法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这种职业道德的缺失,便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三鹿集团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社会呼吁企业家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引起了民众的广泛思考和响应,就是因为,在社会体制转型期,缺乏道德的自我约束,会迷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我们是一个具有传统道德理念的国家,在经过一次次思想文化上的所谓“革故鼎新”之后,传统的道德标准被边缘化了。而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后,激发的物欲冲动,又极需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因此,重建道德体系,提高道德自觉,成了社会的紧迫任务。好在我们有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也经受了道德缺失的严厉惩罚,只要敢于继承道德传统,吸取人类现代文明道德成果,就仍然会成为世界瞩目的道德大国。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道德规范的人,使我们亲近,也使我们感到凛然。
选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