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仍有两大问题
2009-05-27
此次《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人政策许可的领域,然而,出版业真能对民营力量敞开大门吗?《北京商报》发表评论说:其实民营工作室在改制后仍将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当今民营工作室跟出版社的合作已经相当深入了,但是,现在民营书业资产是否算得上是优质资产?第二,就民营工作室来讲,如果改制后形成的是股权合作的方式,那么合作后,究竟由谁占大头?如果让民营资本占大头,那么政策不见得通过。但是反过来,让民营资本占小头,民营工作室可能认为得不偿失。对于民营资本在改制后的前景,有书业人士认为可以通过改制,跟现有出版社合并成新的出版公司,也可以引进出版社的股份,甚至是和外企合作,引入外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合作来扩大他们原有的规模和竞争实力。这也是改制给中国出版业带来的实质性利益。
《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的学问需要正视
2月2日,明代太监景聪之墓被盗,盗墓贼的盗墓伎俩竟然是模仿了流行小说《鬼吹灯》。读者姜伯静在《出版人》发表评论说:估计这起案件很有可能会让《鬼吹灯》系列进入“第二个春天”,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更多古墓未来的命运。《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其实“大有学问”,如今很多人已经开始关注流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技术性元素,而我们的监管部门似乎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更没有懂得如何吸收借鉴民间的“非物质财富遗产”,所以对《鬼吹灯》类流行文学的流行显得有些反应迟钝甚至没有反应。今后可能还会出现类似于《鬼吹灯》这样的作品,相关部门还会轻蔑地一瞥吗?民间还会有更多的知识等待人们去发现,专家们还会不管不问吗?我们还是放下自己的身份,正视《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的学问吧!纸媒不能永远是网络的免费奶妈
舆论都在关注版权,这是好事,寓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中国青年报》发表宋桂芳的评论说:现实诡异得很,在大喊保护知识产权的今天,出现了两个吊诡的悖论:一是纸媒的版权成了网络的免费奶妈,有的纸媒甚至还以网络转载率为荣,纸媒之间的版权互掐很厉害,而到了与网络分庭抗礼的时候,又沉默得紧。二是某些网络媒体版权意识选择性重视,网络之间竞争的时候,连形式类似都不能容忍,自己却在免费拷贝纸媒内容的时候理直气壮。时至今日,纸媒的日子并不好过,而网络更像“有了老婆忘了娘”的孩子,一心只想着与商业利益结缘,却从不考虑对纸媒版权应有的尊重与价值兑现,这显然有悖法理与情理。我们的《著作权法》修订也过去8年之久了,纸媒不能永远是网络的免费奶妈,不然,谈什么版权保护都有一道明晃晃的硬伤。
3G图书“热”还未到来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今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但谈及3G对传统出版的影响,更多人认为只是一个助推剂。短时期的效果可能会像当初网络出现给传统出版所带来的冲击一样,并不会完全取代纸质书。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通路,甚至有很多是免费的。这就迫使更多的出版者去思考,纸质图书要怎样与这些信息区分开来,包括转变出版模式、经营模式、选题标准等等。此时,出版则可以试着担当完全不同的角色,面对挑剔的读者,更需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3G技术的普及给传统书业如何适应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书业如何利用好新的媒介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给读者,如何做好新媒介和传统纸介出版物的互动和互补,实现多赢,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儿童阅读不妨为传统加些“味精”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在校园里开展起来。对于图书的选择,家长和孩子的眼光却不尽相同。家长为孩子选择的都是经过时间考验传承多代的“经典”图书,但是这些图书并不能获得现代孩子们的认可和喜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教辅读物编辑部主任郎建在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时说:“以前儿童作品销售不是很好,但是现在儿童作品在出版社中的码洋却是非常高的。如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图书,就已经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热点。那么是否就要因此而放弃传统文化,放弃经典阅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把国学的东西加上现代的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会比较适合孩子阅读。所以可以把《红楼梦》《西游记》进行改编,改编成孩子们喜欢看的形式。现在的生活节奏和过去不一样,好的童书写作和策划得符合整个社会和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增加一些兴趣。”
选美女还是选才女?“读书女孩”比赛引发争议
近日,第四届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暨首届读书女孩风采大赛拉开了帷幕。这个看似不怎么搭调的赛事名称,让人纳闷:这到底是比女孩的外貌还是考她们的内涵?《新民晚报》发表评论说:本次大赛的报名条件里有身高和年龄要求:身高要160厘米以上,年龄在18岁至28岁之间。既然设置了身高限制,就对出镜女孩的形象提出了要求,是否爱“读书”成为次要条件,这引起了不少争议。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指出,评选“读书女孩”这种“作秀”是为了吸引眼球,让更多的人关心读书,目的是好的,“但真正的化学反应来自读者内心的需求。媒体需要通过吸引眼球帮助读者产生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