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抄底沃尔沃中国车企欲演“蛇吞象”

2009-05-27寇建东芋等

畅谈 2009年4期
关键词:长安汽车奇瑞沃尔沃

寇建东 郑 芋等

奇瑞、长安、吉利、东风、上汽……众多中国汽车企业的名字最近频繁与沃尔沃这家北欧最大的汽车品牌联系在一起,“收购”、“抄底”,业界对这类话题表现得兴奋不已。不过,收购沃尔沃并不像说的那样容易,两会期间王岐山副总理对待此类海外并购的谨慎回应是,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你吃得下来、管得了它吗?现在似乎没有哪家企业能给出完美答案。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竞购海外高端品牌的传闻似乎从没停止过。沃尔沃的婀娜身姿摇曳,不禁吸引众多车企跃跃欲试,欲演蛇吞象。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美国福特不得不将旗下沃尔沃出售以求得自保。中国车企最近在此项海外并购上甚是活跃,长安、奇瑞、吉利、东风都先后与沃尔沃传出“绯闻”。

沃尔沃的身价似乎也极其“耀眼”。有消息透露沃尔沃轿车预期收购价格为22.9亿至28.6亿美元,并还面临15亿美元的亏损及30亿美元的债务,这意味着,任何一家企业收购沃尔沃将总共为此至少付出超过68亿美元的代价。

这个数字对许多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是一个大数目,约相当于长安集团全年营业额的2/3,上汽集团全年营业额的3/10,是目前吉利汽车市值的12倍。不管哪家企业要并购沃尔沃,都是一个真正的“蛇吞象”。

警惕:收购的圈套

“在拥有巨额money的中国,福特可能会获得大量的资金,就是将持有了10年之久的volvo品牌出售给中国一个‘几乎没有人知道的,叫做吉利控股集团的公司。”CNN似乎很知道怎么炒作,一条短短的新闻中至少包含了三条令人探究的信息:巨富的中国、待售的沃尔沃和没有人知道的中国公司。

这些信息在荧屏上反复滚动着。

与那家“几乎没有人知道”的中国公司(吉利)相呼应的是包括东风、长安和奇瑞在内的另外三家中国车企。加上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主流平媒长篇累牍的报道,一时间,大有沃尔沃非出售给中国公司不可的架势。

虽然已是江河日下,但有着80多年历史的沃尔沃在多数人眼里仍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优质资产。在传出被福特抛售的消息后,竞购者趋之若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在上述西方主流新闻媒体报道中,出来替中国车企说话的却总是那么几位“知情人士”,而可以断定的是,这些“知情人士”的身份表面上看是名声不菲的咨询顾问公司,窦则却是一些利益集团的掮窖。

当今,掮客的存在实属平常,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是其职业道德的体现;而卖家也多会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一个更好的价钱。但问题是,刚刚开始试水海外并购的中国车企在这场充满智慧和西方商业规则的游戏中,究竟能否保持住一份独有的清醒,而不至于落入掮客们设定好的圈套之中。

罗孚并购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当上汽在2004年以6700万英镑的代价获得了罗孚两种车型25、75及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并准备进一步整体收购罗孚时,罗孚却破产了。事实上,在罗孚破产之前,上汽的收购之路走的还算平坦,英国政府为尽快收拾这个烂摊子,甚至不惜承诺提供1亿英镑的过渡性贷款作为罗孚的“嫁妆”。此时,随着一家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介入,罗孚并购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就在上汽正式递交竞标书的前一天,南汽则抢先表示将正式竞标破产的罗孚。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已经破产的罗孚背后的利益集团大感开心。南汽最终以5000万英镑整体购得罗孚。由于出价高、条件少,南汽成为最后的“赢家”。而让上汽落败的原因之一正是那家事务所建议在竞标书中提到的几个附加条件。不知三年后走到一起的上汽和南汽回忆起那段往事会做何感想。同一份资产卖出两份不同的收购价格,这是否也可以看做是一次国际掮客的完美作局。

现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那些国际掮客又看到了新的机会。“抄底美国汽车业时机已到”,似乎成为挂在他们嘴边的日常用语。已经具备了收购勇气的中国车企此时更需要理智,才不会让自己,甚至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再次落入他人的圈套。

吉利:暗箱操作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端坐在会议桌正中央,与媒体会面是他全国两会之行的常规节目。只不过,这个当口他最多被问及的是有关“吉利是否将收购沃尔沃”的问题。

不动声色,嘿嘿一笑,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一张对折了两次的A4纸,上面列了四条经他之手改动过的“声明”。显然他是有备而来。

“我们肯定对此(指福特抛售沃尔沃)表示密切高度关注。”这是李书福的开场白,也是“声明”的第一条。“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战略。”接下来,李书福不假思索地道出了吉利一大长串的企业战略,其中“合纵连横”是关键的部分,“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有利于股东权益,(吉利)就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战略选项。”

相比此前吉利高层对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断然否认,这次“声明”似乎暗示了某种可能性。就在吉利高调发布声明的同时,据记者了解,已经有两家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的财务顾问公司正与吉利保持密切联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吉利促成收购沃尔沃轿车的好事。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吉利高层便造访过沃尔沃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总部,彼时正是福特刚刚解散了包含沃尔沃、捷豹、路虎等品牌的汽车集团,并为沃尔沃开出了60亿美元收购价格的时候。当时这一数字对吉利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字,此后双方接触也时断时续。

私底下,吉利一位内部员工告诉记者,“你可以看看吉利和锰铜的合作。”2006年,吉利与英国锰铜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吉利汽车以1425万英镑(约合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换取了英国锰铜股扩大股本后23%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与上汽、南汽花费数千万欧元仅购得罗孚部分技术相比,吉利“借壳”锰锏不仅获得了其急需的高端车技术,还借此拓展了海外融资的渠道。

正是通过锰铜的关系,总部设在巴黎,并由洛希尔家族控股的以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为主要业务的洛希尔公司,与吉利走到了一起。据英国媒体报道。吉利已经聘英国著名投资银行洛希尔公司(NM Rothschild)担任其顾问,以竞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洛希尔公司是金融业的巨头,发迹于19世纪初,这个家族的名声之大,大概只有20世纪美国的肯尼迪家族能够与之相比。

由于受金融危机拖累的福特已决心专注于美国本土的核心业务,沃尔沃的身价自然也会大幅缩水。这一切似乎让吉利的行动多了几分自信。

吉利高层说:“吉利要做中国的沃尔沃。”有了英国伙伴的介入,在这场中国车企“围剿”沃尔沃战役中看起来只是一个配角的吉利,或许最后真的能干出一番惊天的大事。

长安:后劲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尹家绪在本届两会上提交了一叠厚厚的议案。他在“关于尽快出台支持国内汽车行业并购重组实施意见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产业的建议”中说:“现在是国家加快行业并购重组,合理配置资源、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振兴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好时机。”此时,沃尔沃已经进入了这位老总的视野。

此前,有关沃尔沃收购问题一直受到南方汽车和长安汽车的断然否认。南方汽车高级经理赵雄武直截了当地说:“现在关于我们要收购沃尔沃的传闻都是谣言。”长安汽车公其关系处处长钟铃也不止一次对记者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以发布。”

不过,据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实际上,去年长安汽车和南方汽车内部就曾经讨论过收购沃尔沃的可能。南方汽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确实没有正式收购计划。但相关部门曾提出过收购沃尔沃的可行性方案。”

2008年12月21日温总理考察长安时提出:“汽车业应该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加快改革步伐!”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也曾慷慨激昂地表示:“长安作为第一梯队要进行全国性的并购重组!”不过,在有关沃尔沃收购问题上,长安内部一直比较矛盾。

长安汽车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去年领导曾否决过收购沃尔沃的事,认为不管是南方汽车还是长安汽车并购沃尔沃都缺乏实力,今后会在管理方面遇到巨大挑战。”而据记者了解,目前,长安汽车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

2008年8月,长安汽车宣布了关于申请发行26亿元短期融资债券的议案。这个议案的提出,直接原因就是长安汽车陷入了流动资金不足的境地。

2008年12月,长安汽车向重庆长安汽车国际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借款额度。2009年3月3日,长安汽车股东大会又通过回购B股的方案,长安汽车将拿出总额不超过9.09亿港元的自有资金回购B股。记者了解到,长安汽车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目前尚未实施,给长安国际销售服务公司的借款以及回购B股的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再加上2008年长安汽车利润下滑,必将进一步导致长安汽车的流动资金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安汽车即使有远大的梦想,或许也得等待长安汽车的母公司南方汽车以及中央有关部门更为有力的支持。爱建证券龙春表示:“长安是否井购沃尔沃,决定权不在长安汽车!”

奇瑞:留有余地

从大众中国高管的位置上“跳槽”到奇瑞的第17个月,郭谦再一次成为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这位在“国际合作项目部”任职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自从加盟奇瑞后从未在国内媒体面前公开露面。

在奇瑞掌门人尹同跃的“钦定”下,实际上从去年开始,郭谦就奉命组建特别项目组,为收购沃尔沃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评估,并在适当的时候与沃尔沃“东家”福特展开交涉。为了尽快摸清沃尔沃的底细,郭谦近几个月都在“跑路”。

“郭总很少来办公室,我已经好几个星期没见到他本人了。”奇瑞总经办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被尹同跃委以重任的郭谦,平时在奇瑞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从奇瑞量子项目,到奇瑞与克莱斯勒以及菲亚特等诸多国际合作项目的谈判,郭谦毫无疑问都是冲在一线的奇瑞高管。“收购欧洲品牌的谈判,就是由副总郭谦出面的。”奇瑞总经办的一位人士向记者确认,奇瑞正在为收购沃尔沃的事忙碌。虽然,当下外界普遍不看好这家仅仅创立10年的“年轻”中国汽车企业是否真正有实力吞下沃尔沃。

当然,这一次,郭谦面临的挑战并非只来自海外。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和奇瑞一并加入竞购沃尔沃行列的,还有国内的长安集团和吉利汽车等中国车企。由于和福特已经在华组建合资企业,因此具备国资背景、财力也更雄厚的长安集团,被认为是拯救沃尔沃于脱离苦海的“最理想”的潜在竞购者。

对此,奇瑞表现得很超脱,“我们(参与竞购)的目的,并不要求一定完成这桩收购。”奇瑞总经办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奇瑞此番收购某欧洲知名品牌,不是简单地去“抄底”,而是购买奇瑞自认为最欠缺、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高档车品牌。退一万步讲,即便收购失败,对奇瑞而言也不损失什么,这并不妨碍奇瑞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请你相信奇瑞,我们绝不会成为第二个‘塔塔。”

业界:更多是炒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众多企业的收购意向炒作的气氛较浓,由于海外并购需要有足够的实力,目前企业也就是通过此事炒作一下赚个吆喝。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项凯标分析认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除了要具备资金能力外,还必须兼顾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力以及企业的运营能力。对于任何一次跨国的并购事件,跨文化的人事整合将是一个难点。

从近年几个汽车品牌收购运作的案例来看,反面教材也许多于成功案例。宝马收购罗孚、通用收购萨博、福特收购捷豹和路虎、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等。国内目前有意收购沃尔沃的几家企业。东风及长安只拥有一定的管理合资公司的经验,而奇瑞的国际化道路虽然走得轰轰烈烈,但至今没有成功的案例。吉利收购英国锰钢,虽然已被作为案例写进某些商学院课本,但毕竟产品尚未上市,不能说已经取得成功。任何想收购沃尔沃的车商都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很可能搞垮自己,同时也会将沃尔沃这个知名国际企业带入泥潭。

“即使具备实力未必有能力。”长城汽车副总商玉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收购必须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海外管理能力。“虽然长城汽车近几年的经营状况以及海外销售都比较好,但目前我们不言收购。”商玉贵说。

项凯标分析认为,跨国并购中风险分布在每一个环节。首先是资金风险。在目前全球金融海啸环境中,逆势投资企业将承担更多的风险,风险会是平时投资风险的数倍,其后果更为严重,平时一个项目投错,可以从别的地方找补,现在国际情形下,银行和投行捂钱比谁都厉害,一旦失手其回旋余地太小,这是投资者在逆势加大投资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运营风险。如跨国并购交易会牵涉到更加复杂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获取成本协同效应和整合运营的挑战。

最后不得不考虑的是管理和监管问题。如缺乏高管层的支持和与目标企业管理团队的冲突。同时,难以理解的法律框架,高管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缺乏经验,也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等等都会使企业的收购充满变数。

综合《中国经营报》、《中国产经新闻》

猜你喜欢

长安汽车奇瑞沃尔沃
沃尔沃C40
奇瑞瑞虎8鲲鹏版
奇瑞瑞虎7PLUS
睿骋CC 1.5T 6AT豪雅型
奇瑞集团10月销量同比增长13.5%
长安汽车:有意重启高端品牌项目
V90 Cross Country4月上市
沃尔沃收购POLESTAR公司打造高性能车
年度车型大奖 奇瑞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