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道结合
2009-05-27鲁万程
鲁万程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在哪里?中学语文课本中俯拾皆是:
一、孝敬父母。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父母高尚的品格,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子女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教学郑振铎的《我的母亲》一文,就应紧扣母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文中“我”背书被打时母亲忍“泣”吞声竟还说“打得好”的细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应紧扣文中“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通过冰心《小桔灯》中小姑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对母亲的悉心照料,《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从小就帮母亲做力所能及的活计,杜鹏程《夜走灵官峡》中成渝对父母的关爱,学习他们对长辈的孝敬和体贴。
二、尊师爱友。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中的师生情和伙伴情。如可以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最后一课》等课文整合起来教学,引发同学们思考:优秀老师,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分析,讨论,同学们很快会发现他们都有一颗爱心。教学认真,公正慈爱。再通过具体课文的感知和分析,认识和学习老师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格,进而促发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同样,双喜、阿发等的淳朴无私,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小弗朗士的成熟懂事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氛围,适时点拨,使这些少年的可爱形象和思想品格也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三、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尊师爱友是学生最易感知的道德品质,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则要引导学生推己及人,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教学,学生认识到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前途、为了民族的昌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通过对比,学生就会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从而确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还有为了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谁是最可爱的人》),无私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白求恩》),一身正气、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过零丁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岳阳楼记》),“鞠躬尽瘁、死而后p,-的周恩来(《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激励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起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崇高志向,并化为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
四、贬恶扬善。生活中既有着高尚的人物。也有丑恶的人物。一方面,我们要对消极的东西进行鞭挞,另一方面,更要对“美”的心灵多加颂扬。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及其大臣的虚伪,《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的自负、蚊子的无知,《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的讳疾忌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猾善变等等。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憎感情。再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的精神感召,激发其爱国主义的感情。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梅岭三章》中老一辈革命家视死如归、对革命充满了必胜信念的高尚情操,《哥白尼》中哥白尼不惜舍弃生命也不舍弃对真理的追求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美好感情的触点。通过对美和丑、善和恶等多方面的对比,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那么,教学中如何“传道”并且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
一、注重渗透性。教学中我们应从课文中寻找那些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人手,结合字词句篇的分析,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藤野先生》中弃医从文的细节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想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要让学生深切地理解这一点,就应该扣住“东京也无非这样”这个看似普通平常的一句话提问:“前面既无句子,这儿为什么用‘也?不用这个关联词行不行?”阅读全文后,请学生把潜台词补上。由此,学生不仅对作者离开东京赴仙台的动机能加深理解,而且也和作者一起胸中激荡着爱国主义情感。
二、强调感染性。多用革命先辈的事迹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去感受革命前辈的英勇顽强,舍生取义。《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到树林里去躲雨?其他战友为什么不去寻找无名战士?数火柴时,序数词之间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党证上就有无名战士的名字,为什么不写出来?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革命前辈生活战斗的环境是多么艰难困苦,他们的革命意志是多么坚强,他们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再让学生朗读有关语句,学生就能被无名战士的精神所深深地感染。
三、体现整体性。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在整体水平上的功能应优于其个体功能的相加。德育资源的整合也是如此。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到《最后一课》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到《藤野先生》到《谈骨气》等,可以说,初中教材里从古到今,由中到外,都贯穿了一条爱国主义主线,把整个初中教材进行整合,其功能远远大于单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一切可用的德育资源,灵活机动,巧妙点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好的积极的东西,什么是丑恶的消极的东西,提高思想境界,既要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做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