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念”出来的
2009-05-27郭春香
郭春香
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始终得不到明显的进展,症结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修改作文这一环节没有高度重视。“文章不厌百回改”,强调的就是修改环节。但这里的“改”并不是指老师的批改。而是作者的自我修改,这两者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修改,得到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教师的批改是告诉,而且大多不能当面向学生告诉、交流,于学生并无多大的促进。老师的告诉与学生的自悟比起来是苍白无力、毫无生命的。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这是更为可怕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忠告老师们,千万不能让你的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小学生要有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我们绝不能用教师一厢情愿的批改代替学生的自我修改。
那么学生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我非常信服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方法。有人请教叶圣陶怎么改作文?叶老说:“再念、再念、再念。”什么叫“念”呢?就是出声地读作文,这样就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初次听到这种说法,我也曾疑惑过,怎么读就能发现毛病呢?实践出真知,学生每次作文拟好草稿后,我就让学生反复地念,边念边改,改好后再念,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段时间实践之后,学生的作文质量还真有了明显提高。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揣摩,我领悟到:出声读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调动学生语感帮助他们修改作文。语感是学生很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语感只有在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读就能感觉出语句的流畅程度。读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还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激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有些骗过我们视觉的毛病,不一定能骗过我们的听觉;对于有些毛病我们未必看起来不顺眼,但也许能听起来不顺耳;这也许就是通过“念”来修改作文的奥妙所在。
在激起学生修改自己作文兴趣的同时,我向学生明确提出三个层次的修改要求:
一、通顺表达正确,语句通顺,这是作文的最起码要求。许多学生在拟作文稿的时候,由于思维的不连贯,造成了表达的不顺畅,颠倒反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修改就非常必要。我要求学生读中改。改后读,直到自己感觉通顺为止。经过一轮修改,学生作文中以往常见的像“家里没有人,只有我在家”这样前后矛盾的句子少了,缺字缺词,不知所云的句子少了;注意推敲词语,将“总有几个同学向我传来异样的目光”改为“总有几个同学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的例子多了。
二、简洁“删繁就简三秋树”,在表达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念作文,通过念来找出自己作文中杂乱无章的枝枝丫丫,一一加以修剪,使文章主体更为突出,语言更为简洁。事实证明,反复地读,学生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有学生初稿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雪,我去同学家玩,一出门就被雪滑倒了,我心里很不高兴,我又回家换了一件衣服。”改为“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雪。我去同学家玩,一出门就滑倒了,心里很不高兴,只好又回家换了一件衣服。”这样语句简洁了。
三、生动“领异标新二月花”,文章表达鲜明生动,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在表达通顺简洁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那就是生动形象了,当然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境界,无需人人都要达到。但这一层次修改要求还是要提的,不然哪会出精品、出好文章呢?在这一点上,我不求一日之功;也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持之以恒,点滴积累。努力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意识,久而久之必有所收获。如在近期写“我的烦恼”的作文中就有学生把原句“不知是因为爱看电视,还是爱玩电脑的缘故,我的眼睛近视了。”修改成了“不知是电视搞的鬼,还是电脑惹的祸,我的眼睛竟偷偷地与近视交上了朋友”。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其效果大相径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当看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想,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修改,哪来这么生动的语句、出色的文章呢?
如果说拟稿是粗坯的生产过程,那么修改就是打磨、着色的修饰过程,“念”是这个过程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就能让学生作文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我始终坚信:好作文是“念”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