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2009-05-27葛乃宏
葛乃宏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活动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三者共同参与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方法被称为学习活动的“金三角”。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可从情感、意志和个性三个方面入手:
一、情感因素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情感的基础课,课本所选的古今中外文章之中,不乏激荡着强烈情感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的作品。列宁在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时,就深为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的顽强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说这本书是“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的真正文学”。他一连读了五遍,并说“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可见情感活动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作为教师必须明白这一道理,深入挖掘课文中真挚感人的东西,以情动人,用具有震撼力的情感来感动学生,激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从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语文学习,掌握语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具体来说,第一,可从朗诵入手。通过朗诵激发情感,加深认识。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曾谈到“美读”“吟诵”。他说:“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要论理的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老的话一语中的,阐明了“美读”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时,让学生先听配乐朗诵,然后反复跟读、吟咏,并牢牢抓住作品所表现的陶渊明的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情,让学生站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度来认识。指出这种闲适之情是从特定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层次上来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深邃意境。另外,要求学生课外自读《陶渊明诗选》中的若干诗篇,并举办了一次小型的“陶诗朗诵会”。朗诵会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氛围里,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恬静纯美的意境,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陶醉于隐逸生活的闲适之情深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可从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人手。情感激发并不是排斥理性的思维。事物都是辩证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能帮助我们感知、分析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深刻理解事物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可以说,伴随着思维出现的情感活动有着更为深广的认识内容。如屈原的爱国忧民,从古到今,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当代中学生同样具有震撼心魄的感召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都能够引起感情的共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的作用。
二、意志因素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信心和决心,是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坚强、自信、自强、永恒和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的总称。意志的心理过程是在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意志也应该在行动中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勇于克服困难才有成功的希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目标。苏辙说:“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远大的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但是,仅有远大的目标是不行的,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及心理发展的限制,有些学生往往是“三分钟的热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以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实现为宜,经过跳跃,都能够摘到树上的果子。如在布置作业时,我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有进步就行了,上了一个档次了,就给予肯定,让学生品尝到胜利果实的滋味,增强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第二,要加强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朗读背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勤质疑发问。做到这四个“勤”字,没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督促,加强检查,并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激发自信心,培养自制能力。第三,加强挫折教育,磨炼意志。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出身贫寒,成长道路曲折坎坷,他曾说:“失败是保护作家的天使,失败可以使作家超出琐碎事物之上,使他免于粘上自命不凡的灰尘,陷入自我崇拜的泥泞。”这一点,对于智力较好、成绩优良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不能总是鲜花和掌声,失败的泪水对人的成长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司马迁在遭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述,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曹雪芹过着“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写出了传世巨著《红楼梦》。其实,自古雄才多磨难,翻开历史巨卷,我们会发现,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有几个不是历经坎坷?这些靠坚强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第四,建立积极的自我观点,培养自主精神。自主精神是指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某项任务而不需要旁人提醒或督促的一种意识。它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并形成的,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在学了《赵普》之后,我就结合赵普的个人经历,用“我能行”“我来做”的理念来激励学生。通过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上台“亮相”,表现自己,尤其是那些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表现自己、有一定自卑感的同学,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立精神,促使他们养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个性因素的培养
个性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和怎样进行,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明显、主要的标志。如勤奋或懒惰,勇敢或怯弱,创新或守旧,自信或自卑等。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效果互相影响。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学业成功,而成功又能增强自信心,满足情感需求,形成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变得勤奋刻苦,进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性格。反之,学习常常失败,则必然导致消极、退缩、羞愧等情绪产生,久而久之,这种不良的情绪会变得更加严重,阻碍其学业的发展。可以说良好的个性是成功的保障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个性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改变不良个性,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个性。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学长廊里千姿百态、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大千世界众多人物个性的典型。利用这些典型熏陶学生,能促使学生准确评价自己的个性,充分认识自己个性方面存在的缺陷,认识到这些缺陷不仅对别人有害,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有害。激发他们改变缺陷的内驱力。如教《送东阳马生序》时,我突出宋濂个性中的一个“勤”字,使学生认识到主观能动性是宋濂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以此勉励那些平时学习上较为懒惰、缺乏上进心的同学。希望他们以古人为榜样,振奋精神,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个性,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同学面前,改变别人对自己的不良印象。教师的责任就是利用这些活生生的典型,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个性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同的印象和结果,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不良性格,形成健康、健全、完美、有特色的个性,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