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朗读,读出感情
2009-05-27赵振修
赵振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而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无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读中感悟、积累、回味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辅导,读中感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短暂的汉语拼音学习后,一年级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阶段。此时的课文虽然大都是短小的韵文,但因为他们人小,识的字又少,所以朗读困难很大,往往会出现指读、顿读、断句读、念经读等的现象。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学生较多的辅导。
1循序渐进,认真辅读
辅读就是在学生读书有困难时,教师领着学生读,带着学生读,让学生跟着读,让学生知道词和词组要连读,而且必须做到基本上和老师同时动口、用情、出声。第一次辅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小,相当于呵气的声音。第二次辅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保持第一次的大小,尽量保持聆听状态。第三次辅读时,学生的跟读声可稍大,但不要超过老师的声音,便于再次聆听、感受、体会和模仿。经过老师的三次辅读后,学生早已有了独立朗读的欲望。这时,教师就满足学生的愿望,让他们自己读,可以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此时,再认真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朗读好的加以表扬,发现不足,则再辅读,再检查。每次辅读,要求学生“手到”“口到”“眼到”“心到”,因此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2感悟理解,重视导读
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比如第三册《小鹰学飞》一文,当小鹰第三次拼命向上飞,飞得更高时,喘着气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刚开始,学生不懂省略号的意思,读得不得要领。于是我先对课文进行疏通,在学生理解课文意境的基础上,告诉他们省略号表示小鹰飞得很累,在喘气,应该读得时间拖长一点,但不等于“拖腔拖调”。然后教师范读,再让读得好的学生示范,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掌握了方法,也不再“拖腔拖调”了。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言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你能喊给大家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中,正是前一个“下雪啦”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于雪后的喜悦中,个个笑逐颜开,读得很出色。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体会,再读一读,说一说读句子时的感受,使之在朗读中体验生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深刻,从中得到感悟。
二、善于激趣。读中生情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也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动力。
1以“趣”促读,鼓励为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愈有成效。在朗读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比赛读、奖励读等多种形式,营造愉快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举行朗读比赛,让全班学生当“评委”,这就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尤其要让胆子小、在班里很少站起来读书的学生参赛,并给予奖励,这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必将提高他们的读书积极性,并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朗读比赛谁读得好,就奖给谁一张书签,这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读书兴趣,进而努力读书。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喜爱朗读,学会朗读。
2以“情”激读,升华情感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只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带着激情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要找出重点,选取课文中的一两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升华感情,同时,学生接受了信息,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最终达到学生越读越爱读的目的。如:我教学第三册《学画》,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大雨过后的湖中荷花别样美的景色。其中“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尤其写得优美灵动。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韵味,于是,我就进行范读。当读到“满湖通红”时,我露出了笑脸,眉眼舒展开来。此刻,我看到一张张小脸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当读到“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放慢了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以表达此刻的沉醉,学生很快感应到我的感情,并在他们的眼中折射出来。我范读以后,孩子们拿起书来朗读,一双双眼睛顿时显得清澈明净,满面笑容。当他们看到我的手好似轻浮在水面的姿势时,更是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我用自己的情激起学生的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内容往往存在着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借助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好的效果。如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人:“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播放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人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美感,培养了思维和想象能力。
英国诗人密尔顿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他认为:“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这足见朗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中一定要认真辅读、导读,以趣促读、以情激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