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特殊的教学资源
2009-05-27房仁桂
房仁桂
苏教版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相比,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丰富而强烈的人文性。无论是专题名称的确定、文本材料的选择、板块和专题的编排,还是专题导语的撰写、教学方法的提示、插图的配置、练习的安排都是如此。这一精心设计体现了教材编写人员的良苦用心。其中的专题、板块名称、专题导语、专题教学方式方法、前人的评语、配置的插图这些特殊的教学资源都值得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认真探究,充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苏教版教材配置的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这些插图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外,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和专题的解读,直接服务于教学,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如《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中选配的李白和杜甫的画像。画像中李白仰头目视天空、身着素服、腰佩长剑,立于黄河之滨,他正吟诵着自己的诗作《将进酒》,这不正是李白蔑视权贵、怀抱治国理想却又仕途坎坷,人生失意却又自信执著的人格写照吗?这幅图对于我们了解李白,了解他的性情志向,了解他的诗意才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把握本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不是一个难得的资料吗?这些插图。不仅是一种“点缀”“装饰”,也是一种诗文的“补白”,已是教材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解读专题内涵,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上课前对专题就有个感性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激起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学习文本、感悟文本,进行理性的思考,促进精神成长。
苏教版必修教材每个专题和板块都有一个相应的人文名称,如必修四第一专题的名称为“我有一个梦想”,构成这一专题的两个板块的名称分别为“经世济民”和“英名与事业”。这一专题高度概括了构成本专题的两个板块选录的5篇课文的人文内涵。这5篇课文分别涉及的是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孟子的“仁政”政治理想、马克思的革命贡献、马丁·路德·金的种族平等梦想及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中华民国理想。而构成这一专题的两个板块名称则分别体现着儒家二位代表人物孔孟“治国、平天下”和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及马克思、马丁·路德·金、孙中山三位近现代史上的革命者的革命理想,两个板块名称特色鲜明,都闪现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气息。如果我们在这一专题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这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对于学生对整个专题的课前整体感知、文本研习中的整体理解及文本学完后的整体把握,对于教师制定和实现专题教学目标、确立和突破专题教学重点难点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必修教材还对每一专题教学主要方式方法作了提示和建议,这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好地适应、把握新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对于这样的提示和建议,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提示的教学主要方式方法为“活动体验”。教学其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诵读诗文。多体会诗歌语言节奏、韵律和情感;多搜集相关资料,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活经历,领悟时代精神风貌,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诗作,体会诗人情怀;多从诗作中寻找意象并作简要赏析;多开展朗诵交流,多品味诗歌艺术的特有美感和韵味。相对于第一板块以诵读品味为主,本专题的第二板块“活动体验”的主要方式方法则应为对话交流,让学生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家长对话。在对话中体悟文本,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同学讨论成长中的青春困惑与烦恼,与父母师长交流彼此对于青春的感受与理解。而“设计未来”这一板块则侧重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思考、追寻与选择的设计实践活动。相对于其他专题的“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本专题教学的方式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活动体验,在不自觉中参与,使得学生对青春、人生、未来的体悟更具体、更丰富、更深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被激发,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的素养得到提升。
专题导语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导语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这一导语首先让学生的眼睛经历了一次“美”的旅行,使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和蕴藉;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了一次“善”的震撼,感受到生命就是爱的轨迹;使他们的精神接受了一次“真”的洗礼,了解到人生的真谛。而一次次接触这样的导语,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文化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等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导语也会激发起学生进一步阅读专题内容的欲望。有如此作用的导语,在教学中教师还能忽视它?
此外,苏教版教材文本后的练习中常附有前人相关的精辟评语。利用好这个特殊教学资源同样重要。如《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教材中的《燕歌行》诗文后选录的清人宋宗元评高适《燕歌行》的评语为“沉痛语不堪多读”。这一评语对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情感的基调无疑是一很好的说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语言的沉痛和情感的悲壮。因此,它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本人实际教学这一篇目时就是以此作为教学线索的:先让学生在诵读练习基础上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然后抓住这些“沉痛语”进行点面结合式鉴赏,体会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感情”的。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这些特殊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其作用确实不可忽视。我们要充分利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丰富他们的经验和想象,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