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音乐课堂

2009-05-26孙秀彩

群文天地 2009年22期
关键词:音符音乐教师

孙秀彩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大纲》确立了音乐教育在我国基础中的地位,提出了“音乐教育是实施智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育改革——迎刃而生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指明了方向。在音乐教育改革中,我认为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由重“知识”向重“学生”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课,因此在音乐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如在教授下滑音的演唱时,我不急于讲授演唱技巧,先让学生们模仿他们熟悉的鞭炮:“窜天猴”。“同学们,特别是男同学,你们都喜欢放鞭炮吧?那你们放过‘窜天猴吗?谁来模仿一下‘窜天猴从窜天到爆破时发出的声音?”学生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模仿。我趁热打铁地说“那你们试着把这种声音放到歌曲中演唱一下。”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掌握了下滑音的演唱技巧。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分析歌曲、乐曲的能力还稍差,如果单纯地说唱,死板地讲述乐理知识,就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我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从上课第一个环节抓起,逐步深入创造愉快的音乐情趣和气氛。学生随着音乐按节拍做不同的动作进音乐教师,创造一个浓浓音乐气氛,但时间久了,老师总放一首乐曲,学生总是一个动作,这一环节在学生心目中便形成了一个“程式”,好像是一种“形式”,为了改变这一“形式”,我把音乐进行不断地变化,并要求学生的动作、队伍随音乐情绪、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由于个性和爱好不同,那么到了下一节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一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成的记忆力,模仿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著名的前苏联教学家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过:“小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在“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柯达伊伦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放在理性上,而应放在感性上。”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从听人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我在讲四分附点音符、八分附点音符的节奏和切分节奏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四分附点音符占多少拍,八分附点音符占多少拍等等。我用讲情景剧的形式:寒冷的初冬季节,我们就会特别想念炎热的夏天,夏天来了,烈日当空,池塘里的小青蛙,坐在圆圆的荷叶上,呱、呱、呱、呱(x x x x)叫着,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知·了(x·x-x-x)叫得正欢,这时,有两个小朋友,扛着竹竿蹦·蹦、跳·跳(x·x)的来了。你们知道他们来干什么吗?对啦,他们是来粘知了的。瞧,他们发现了柳树上的知了,他们悄悄地、悄悄地(XXX--XXX)伸出了竹竿,聪明的知了发现敌人,知知·知知·(XX·-XX·-)飞走了。让学生听,再让学生模仿,学生从游戏中很快掌握了枯燥的节奏练习。

又如在学习音的高低时,为了让学生在玩中达到自己探索的目的,我是这样教学的:1、创设故事情节:爷爷带着孙子去公园玩,爬到假山上,爷孙两人要进行对歌比赛。然后我用小贝司和短笛,现场演奏对歌内容。学生一听,马上能分辨出爷爷与孙子的声音高低,并且记忆深刻;2、让学生在教室自由寻找两样东西进行敲打,将声音进行对比(前提:音乐室有一架钢琴、一架手风琴、一套打击乐器、大军鼓、大钹、四方凳、簸箕、扫帚、拖把、废报纸等)。说一说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

在以上两例教学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逐步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掌握答案。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去领悟,自己学会自己,自己去探求新知识。

猜你喜欢

音符音乐教师
一串快乐的音符
美妙音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音乐
音符草
音乐
变脸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