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教育中的教学初探
2009-05-26李金梅
李金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而递增,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逐步深入。在课改环境下要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新塑造自我,转变观念,立足于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准,做教学工作的主人,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将我们的学生塑造成为学习的主人。十年的教学中慢慢的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浅谈一些做法。
一、摸索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着眼点就是推动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练习设计要针对课标要求、知识点、重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或者说,要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精讲分析。比如大萧条(资本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④提高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这样把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练习溶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也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二)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练习要有利于认知的构建要求。如今中高考特别注重加强考查知识结构,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新课程改革也突出了这一特点。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了它,就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科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注意挖掘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实际也就成为知识与能力、技能和方法的载体,成为对学生传播和渗透能力要素的媒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为此我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系体现出序列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套。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材料解析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体系安排。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
我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活动我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第三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入,为新课的讲解增添精彩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语所产生的点题、凝神之作用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认同和使用。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导人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中,坚持精心设计课前导入的方法,对新课的讲解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如我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让学生听《国歌》导入新课。不仅有导人点题之妙,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收效很好。
四、教给学生系统的有规律的学习方式
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给学生识记一些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学习和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一个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怎样给学生以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呢?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历史教学中应当先教会学生按时间顺序系统的学习历史,建立起健全的知识结构,紧紧抓住每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贯穿这个时期的中心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五、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今天,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文科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还具有故事性,因此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应该说中学历史教学的难度是加大了,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实我觉得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了。如我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中讲到秦朝灭亡时,教科书上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后,土崩瓦解。这样讲虽然很简练,但不吸引人。我适当地加以补充描写:“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起义军进入成阳。继位仅仅46天的秦王子婴不得不用绳子系住脖子,乘着素车白马,双手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这样,由陈胜、吴广首先点起的农民起义的革命烽火,终于烧毁了秦始皇所建立的秦王朝。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样讲,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作用,既不脱离教科书,又吸引了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抓住要害的精练语言,学生也是很欢迎的。因为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如果一些简练的语言就可以体现课文的重点,他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例如,我们讲到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在具体分析了它的三方面危害后,可以归纳为“国困、民穷、兵弱”六个字。这样既形象又全面地说明了问题的本质。我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以及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时,尝试用精练的语言去加以概括,效果很不错。
当然,新课程下我们还得考虑平时的考试成绩,也还得考虑中高考。所以,有时会顾此失彼,一不小心就又回到了过去的模式下。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还需要一些时日,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