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摩擦浅析
2009-05-26姜波
姜 波
中美经济最近出现程度不同而又明显的回暖,向世人释放了一个新的信息:危机正告别全球流动性恐慌的第二阶段(去年8月份为止是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欧美国家局部的次贷危机),现在中美必须着手“后危机时代”(从现在开始属于走出危机进入调整的第三阶段)所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
一、贸易保护再起波澜
在08年底和今年4月的G20峰会上,包括中美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承诺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争取使世界经济尽早复苏。现在看来,最早自食其言者,却是平常对自由贸易表现得最热心的美国。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规定,凡刺激计划所支持的工程项目,一般情况下必须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和其他制成品。
近期美国对中国进行了若干起贸易保护事件: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的无缝标准管、管道管和压力管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产钢绞线和钢格栅板产品存在政府补贴为由,初步裁定对上述两种产品分别实施7.53%至12.06%和7.44%的惩罚性关税,11月3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金属丝托盘实施惩罚性关税。11月4日美国就所谓的中国原材料出口问题请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
纵观美国历史所展示的规律特点,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根深蒂固。当自己产业力量薄弱时,长期实行不折不扣的贸易保护主义,借此而赢得富强乃至把全天下;当自己拥有了强大竞争优势后,则大张旗鼓地标榜自由贸易,并刻意掩饰曾经一贯的保护主义传统;而当自己竞争优势衰退时,又会重拾保护主义,或者选择性地实施自由贸易。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即《1930年关税法案》),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985年的“广场协议”以及战后长期的农业补贴政策等,静观其变,究其根源,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其体制内、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的综合,主要是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有政党、商界、工会与劳工组织、消费者等。
二、汇率争执风云又变
当美国意识到美元贬值,或者中国的人民币升值成为美国解决贸易问题的一个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时,美国便会将解决贸易争端的战略思路转移到汇率上面来。
2002年,美国一些出口商、劳工组织和国会议员开始指责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认为中国通过固定汇率制度故意低估了人民币的价值,导致“美国的物质财富不正常地向中国转移”。
2003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诸多委员举行了10余次各种听证会,由美国制造商协会牵头、80多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健全美元联盟”召集会议,对政府和国会施压。当年9月初,美财政部长斯诺专程为人民币汇率访问中国。9月5日,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格拉厄姆等提出一项法案(s.1586)。10月,美贸易代表佐利克、商务部长埃文斯的访华,11月,贸易副代表辛纳的访华,人民币汇率都是主要议题之一。
2004年3月25日,斯诺出席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作证,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行动使人民币朝着可浮动的汇率发展。4月,美劳联-产联和制造商协会提出请愿,对中国的“劳工权利”和“劳工标准”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发起301调查。
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根据人民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2%,人民币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形成有管理的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机制。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高票通过舒默和格雷厄姆修正后的议案,即《2007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月底,美财政部长保尔森在第四次访华前发表讲话,称此行中国目的之一将与中方讨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问题。
?前不久,美国新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参议院发言称中国在操纵汇率,当时引发了巨大的波动和争议。不过,其后盖特纳接受媒体采访时又改口说中国是维持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判断中国是否操控汇率问题,不单要看中国管理汇率的情况,亦要参考全球整体情况作出判断。中美在关于中国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博弈在后危机时代仍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点。
三、债务市场谁主沉浮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美国债券市场的投入,到目前为止已经持有8000多亿美元的国债,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人。中国增持美国债券,客观上加深了美国的脆弱性。2007下半年的美国房贷次级市场发生危机,引发股票市场大跌,美国政府准备拿出3000多亿美元救市,传出中国准备抛售手中的美元债券,令市场恐慌,引起美国股市和政坛的强烈的震动。美国国债未必是最好的投资品种,但却是现实的选择。中国有2万亿外汇储备规模,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能够容纳下这么大量资金的投资渠道。美国财政部十七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九月份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十八亿美元,持有总额达到七千九百八十九亿美元,仍然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不过增持幅度有所减小。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化,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注视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希望中国能够为缓解世界金融危机做出贡献。作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希望中国能够用外汇储备增加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国的“救市”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能有充足且成本较低的资金。
危机爆发至今,增发国债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融资方式。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2008年猛增至1.47万亿美元,市场预期2009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举债2万亿美元。考虑到2008年年底美国的未清偿国债余额为10.7万亿美元,一旦新增国债供给量(占存量国债约20%)超过市场需求量,新增国债的收益率将会显著上升,导致存量国债市场价值显著下跌。
美国政府用来为财政支出融资的另一种途径是由美联储购买财政部发行的美国国债,这相当于直接印制钞票。而这必然导致美元发行过度与美元贬值压力。事实上,即使不购买美国国债,由于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通过多种创新信贷机制向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贷款,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膨胀。
为应对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均积累了大量负债。当传统渠道(增发国债)不足以为这些负债融资时,美国政府将面临通过制造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来缓解债务负担的强大激励。而一旦美国政府走上印钞票、制造通胀与美元贬值的道路,则全球货币体系将面临新一轮源自中心国家的通货膨胀狂潮,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中国将遭受严重的资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