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应对
2009-05-2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全球金融危机正不断加深,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应对危机,使中国经济走出困境,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近日,中国体改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来自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30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座谈,以下是主要观点综述。
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挑战
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美国相比有不同的特点。与会专家认为,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在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是消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而导致的危机。长期以来,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是这个问题被强劲的外需掩盖。这次美国次贷引发金融危机,外需大幅度下滑,内需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引起中美两国危机的原因不同,因此,危机传导的路径不同。美国的传导路径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实体经济——社会危机。我国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要做好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长期准备。对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否已基本结束,与会专家有不同看法。但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还远远没有显现出来,作为经济社会以及发展模式的危机才刚刚开始,世界经济面临更加严重的衰退。而我们原来保GDP增长8%的政策,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所谓扩内需、振产业、提社保、科技支撑等等,都是建立在短期的温和的衰退判断之上。我国政府在2010年之后出台更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或者金融刺激方案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美国经济要经历3~5年的长周期调整,也许在四万亿和十大产业振兴方案过去之后,我们有可能会遭遇更深的经济衰退。
还有专家认为,我们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不可能再提高到危机前的水平。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的地区,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从现在开始要考虑应对长期性的外需下降。因此,中国经济面临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尽快转为依赖国内消费的增长模式。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改革。对于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有专家认为,恰恰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好契机,从历史上看,往往是危机促进了改革。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深化改革,把解决短期和中长期的问题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经济下滑的趋势,而且为下一步改革和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现在很多措施的出台都着眼于保增长和应对当前的危机,改革好象一时顾不上了。所以,日子好过的时候不想改,碰到危机了,要救急又顾不上改,这样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因为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产生危机的根源。
当前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把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长期的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抓住和很好地利用这场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不仅要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解决好近期内保增长的问题,更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大调整的长期战略,以改变结构失衡和实现体制转型,并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比较而言,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比短期救急保增长更重要、更根本、更困难。
还有专家指出,国内市场的问题,特别是消费、储蓄等问题,更多的是机制的问题,而不是政策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施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是刺激政策是短期的,解决不了长期增长的问题。所以更重要的是财政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既要保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有专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快速下滑和失业率较高的形势之下,保增长既是经济目标又是政治目标。现在的政策焦点和社会焦点都集中到了经济增长速度上,大家都希望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越好,希望尽快从快速下滑回归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这不仅能表明经济刺激方案奏效,还会带来快速增长的市场信心。但需要警惕的是,当前以强刺激和增加流动性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经济过快地加速,未来经济则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扩大内需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有专家认为,我国内需始终上不来的原因是投资率过高,挤压了必要而正常的消费,使消费率不断降低。所以要扩大内需,、首先要在财政支出上解决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确定之后,还要解决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央政府决定增加4万亿投资,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关键是尽快建立一套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增加农民收入和城市低收入者的工资。
政府投资要带动民间投资。有专家认为,政府加大投资规模主要是为激活民间投资,提升整体经济活力。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取决于4万亿元投资能否带动民间投资的跟进。如果没有民间投资的跟进,仅仅靠国家的4万亿投资,很可能拉不起经济,或者暂时拉起来很快又掉下去。如果有民间投资进来,投资的乘数效应会大大提高,才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而民间投资能否跟进,又取决于改革为民间资本提供的投资空间。因此,为了确保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应当确立一个原则,就是哪个领域政府投资大,哪个领域就应该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
同时,有专家提出,要防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因为根据以往的宏观调控来看,一旦要强调紧缩的时候,首先打击的是民营经济;一旦强调扩张的时候,重新扩张的是国有部门,形成和改革方向相反的趋势。
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大格局。结构调整应该怎样调?有专家提出,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大格局。在当前失业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容纳劳动力较多的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因此,当前不宜提倡淘汰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另外,服务业在现有的城乡格局下根本发展不起来,因为农村人口分散,对服务业不会有太大需求。因此,服务业要有大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就必需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防止就业问题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专家认为,当前最为严重的不是增长速度下行的问题,而是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倒闭和停工,以及包括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不景气,造成大量的农民工、大学生和其他劳动力的失业。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失业人员增多,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为失业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机制。企业破产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企业破产后没有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救助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深化改革是化解危机的根本途径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30年来高速成长的原因,就是改革开
放。我们当前遇到的困难,世界金融危机是一个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内部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没有得到解决,有许多改革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化解危机,使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的增长。
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推进市场化改革难度最大的是推进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行政性垄断行业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和与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关系,已经形成了行业的特殊利益,要打破这种已有的利益格局,确实难度很大。
有专家认为,当前,政府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加大投资规模都是为了激发私人部门投资意愿,但是并没有调动起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垄断行业的权力和领地太宽,民间投资投不下去,甚至过剩流动性找不到投资出路,也扭曲了内外部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如铁路、电信、石油、金融等行业的体制改革,为民间投资提供空间。这不仅是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对于当前的保增长和保就业也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建议,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放开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我国服务业长期落后和政府的管制有直接关系。政府管制限制了民间资本注入许多服务行业,这导致本来应当是大量吸纳人民创业和劳动力就业的领域并没有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还有专家提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应该有充分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确实有效率。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缺乏融资渠道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当改革目前金融体制高度垄断的局面,大力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小银行。具体办法是:由社会资本发起,限定其规模,发展专门为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将目前一些民间地下的借贷组织合法化,将其发展为小银行。将目前的一些担保公司,鼓励其发展为小银行。最终形成为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专家提出,应对金融危机,首先应当把社会安全网建立起来。社会安全网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当前,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地区间的“碎片化”问题,就是不能够跨省“漫游”的问题;二是对象间的“碎片化”问题,就是如何整合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三是农民工的失业问题,这方面各级政府能不能有一些作为,比如农民工的失业保险。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冲突的多发期,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而且这一轮经济波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防止由经济波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重或蔓延,我们一方面要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要实现善治。二是培育社会组织,特别是发育社会基层组织。社会组织要实现自治,消除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附关系。三是有些事务政府与社会组织可以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