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哭泣的加沙:一场非对称的有限战争

2009-05-26

现代军事 2009年3期
关键词:哈马斯军事行动加沙

周 辉

2008年的中东仍然是“多事之秋”,临近岁末,沉寂已久的战火又重新燃起,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了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其代号为“铸铅行动”。从交战双方军力状况来看,这是一场实力悬殊、极不对称的有限战争。以色列军事力量远超哈马斯武装力量,占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古老的加沙一时之间面临灭顶之灾,随之而起的人道主义危机更是引发了全球关注。

2008年岁末风云变幻,大卫利剑轰然出鞘,饱经沧桑的古老加沙再度燃起烽火,以色列与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之间爆发了一场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打破了世人喜迎新年的欢乐气氛。从12月27日犹太人安息日那一天开始,以色列突然发动了代号为“铸铅”的军事行动,首先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猛烈空袭,然后展开大规模的地面攻势,全面清剿威胁以色列安全的哈马斯武装力量。在“铸铅行动”中,以军凭借压倒哈马斯的绝对军事优势,分阶段对加沙地带展开了空中、海上和地面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军事打击,基本实现了既定的作战目标,堪称一次较为成功的军事行动。战争爆发后,加沙地带血雨腥风,生灵涂炭,连日的武装冲突造成了数千人伤亡,镌刻着人类古老文明的加沙成为“死亡之地”。震惊世界的加沙战争使2008年相对沉寂的巴以问题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极大地改变了巴以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政治版图,进一步加剧了中东地区安全局势的动荡,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巴以和平前景的担忧。

扑朔迷离,以色列出兵暗藏玄机

2008年的中东仍然是“多事之秋”,不过相对于其他世界热点,巴以地区在去年大半时间里并没有大规模的硝烟,但为何临近岁末,沉寂已久的战火又重新燃起?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显然是蓄谋已久的,但是比起2006年的黎以冲突,加沙战争的是非曲直似乎更加难以裁断、扑朔迷离。自从三年前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兵,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分子先后向以色列城镇发射了数以千计的火箭弹,虽然伤亡人数很少,但却搅乱了以色列南部城镇的正常生活,这一直是以色列的一块心病,并严重干扰了巴以和谈进程。尤其是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武力从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手中夺取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之后,以色列对其南部地区的安全更加忧心忡忡。2008年6月,在埃及的大力斡旋下,哈马斯和以色列签署了六个月的停火协议,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久违的短暂平静。然而12月19日停火协议刚一到期,哈马斯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与以色列之间的停火协议不再续签,继而示威般地一连数日向以色列南部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使以色列大为恼火。哈马斯的公然挑衅无疑是双方冲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为以色列发动战争摧毁哈马斯恐怖袭击能力提供了借口,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以色列发动此次战争的背后恐怕还暗藏着其他玄机。

首先,以色列公开宣称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摧毁哈马斯的火箭袭击能力。这是个看似合理且又可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理由,因为正是哈马斯方面拒绝延长停火协议并首先发动火箭弹袭击才招致以军的军事报复,哈马斯是咎由自取。但从以色列政府的言论来分析,以方显然不会满足于这样一个短期目标。以色列外长利夫尼说:“毫无疑问,只要是哈马斯控制加沙,对以色列来说就是个问题。”而以色列副总理拉蒙在电视台更是露骨地表示:“我想,我们需要做的是实现这样一种局面,即我们不允许哈马斯继续统治加沙,这才是最最重要的。”由此可知,推翻哈马斯才是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以色列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通过血腥战争,让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明白这完全是哈马斯的极端政策给他们带来了今天的流血与苦难,只有摆脱哈马斯的统治,他们才能实现所期望的和平。

其次,以色列发动加沙战争无疑有其国内政治背景。2009年2月,以色列将举行议会选举,无论是执政的前进党,还是反对党利库德集团,均争相表现出强硬的姿态,为自己赚取政治资本,想以此来赢得选民支持。战前,以色列最新民调预测,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党可能会因其对哈马斯强硬、拒绝以巴和谈而赢得大选。为了稳定选情,扭转颓势,一向温和的前进党在以巴问题上渐趋强硬。奥尔默特政府之所以下令发动军事行动,是因为他们相信此举会为其赢回民意,而奥尔默特本人则更希望在下台前给前进党留下一些可以炫耀的政治资本。尽管奥尔默特已无望在大选中蝉联,但此次加沙战争却是外长利夫尼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免于与奥尔默特同时失势并迈向总理宝座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再次,以色列亦想以加沙战争的胜利,扫除2006年以黎战争失败的阴影,重振以色列在本地区的军事威慑力,以阻吓未来的潜在挑衅。近年来,以色列受到以黎战争失利的影响,对其敌手的威慑力已大为削弱,因此以色列在考虑阻止哈马斯袭击、保障人民安全的同时,也在考虑通过炫耀武力修复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以总理发言人雷格夫公开表示,以色列内阁会议上可谓群情激愤,大家都认为以色列“克制太久了”。而这种情绪也体现了以色列普通民众要求以政府重建地区威慑力的诉求。“过去,其他国家也许不会找以色列的麻烦,因为他们会想到后果的严重性,但现在这一地区充满了以色列只是‘纸老虎的论调。因此以色列的此次行动是要让其他国家知道袭击以色列会付出沉重代价。”虽然有了前车之鉴,但以色列似乎并不太担心会重蹈2006年入侵黎巴嫩的覆辙,原因是两者有着天壤之别:黎巴嫩南部地形复杂,且又与叙利亚接壤,其武器供应难以封锁。而加沙则是一马平川的弹丸之地,较易切断其武器来源,特别是南邻埃及亦表态,除非阿巴斯接管,否则不会开放加沙边境,从而堵住了哈马斯引进武器的门路,迫使其只能通过地下渠道非法获取武器。因此,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才敢拍胸脯打赌说,尽管任务艰巨,但却有信心取得成功。

最后一点更是关键,以色列想检验美国新政府的支持力。岁末年初是美国新老总统奥巴马和布什交接的外交空白期,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也在忙于金融海啸的救市行动,以色列选择此时铲除盘踞加沙的哈马斯势力,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以色列有恃无恐,因为无暇他顾的美国没有选择,只能全面支持以色列这个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任其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以色列希望借机向奥巴马新政府传递信号,显示其存在并获得认可,同时考验美国新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程度。尽管奥巴马在竞选时曾表示支持以色列,但以色列并不是十分放心。2008年7月,海外竞选拉票的奥巴马访问以色列时曾表示:“如果有人在夜里用火箭弹袭击我的家,威胁我两个女儿的安全,我会尽全力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也希望以色列能这样(保护自己的家园)。”奥巴马当选以来抛出了许多经济政策主张,但在外交政策领域却很少透露自己的打算。时过境迁,即将走马上任的奥巴马能否恪守他先前的承诺,则是以色列此次行动所要知道的一个答案。当然,以色列也希

望在奥巴马上台前抢占更多军事优势,为今后的以巴和谈抬高身价。

大卫亮剑,“铸铅行动”血染加沙

出于上述原因,以色列早就萌生了出兵加沙推翻哈马斯的想法,并拟定了代号为“铸铅行动”的作战计划。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正好给了以色列一个绝佳的出兵借口,可以名正言顺地攻打加沙,彻底摧毁啥马斯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12月27日开始的猛烈空袭是第一阶段。当天是星期六,也是犹太人的安息日,根据当地习惯,安息日的那一天是不会采取什么重大行动的。但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却偏偏选择了这个日子,给哈马斯一个措手不及。中午,以色列空军突然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出动80多架次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短时间内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两波攻击,共使用了100多枚炸弹和导弹,袭击了哈马斯组织的总部、训练基地和武器库等数十个目标,并造成近千人死伤。这是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发动的最大规模袭击,也是数十年来加沙单日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从以军行动的突然性和规模来看,其目的不是要对哈马斯实施简单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而是要在总体上重创甚至摧毁哈马斯武装的战斗力,最大限度地破坏哈马斯指挥系统,消灭其有生力量,使其难以对以色列发动更具破坏性的攻击。在第一阶段的空袭行动中,以军共打击了800多个哈马斯目标,重创哈马斯的基础设施及其高层领导,特别是“定点清除”了已取代2004年遇刺身亡的哈马斯创始人和精神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成为哈马斯最高宗教领袖的尼扎尔·拉扬。可以说,以军基本达到了此阶段的作战目的。与此同时,哈马斯方面也进行了还击,总共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约450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共造成4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57人受伤。

经过一周空袭后,以色列军方于2009年1月3日展开地面进攻,标志着从去年12月27日开始的以军“铸铅行动”进入了第二阶段。当晚,以军3个旅、约1万人的地面部队在空军、海军和安全部队的掩护下,越过北部的边界隔离带进入加沙,惊心动魄的地面战随之打响。之后,以军坦克和装甲车在武装直升机支援下,在加沙城附近及拜特拉希耶、拜特哈嫩和杰巴利耶等北部城镇与哈马斯激烈交火,并逐步向加沙南部推进。与此同时,以海军战舰将加沙海岸20海里内的水域完全封锁,而空袭也配合地面行动继续进行。据以色列国防部称,这一阶段任务的主要目标:一是彻底摧毁哈马斯的军事实力,尤其是火箭发射能力。自以军空袭加沙以来,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的行动并未中止,特别是哈马斯下属的武装组织“卡桑旅”多次威胁要对特拉维夫和位于迪莫纳的核设施发动袭击。因此,摧毁哈马斯的火箭发射能力和剩余的指挥力量成为以色列地面部队“非完成不可的任务”,二是逼使国际社会通过外交手段向哈马斯施压,将其逼回谈判桌上来。

从1月7日开始,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以军发言人伊萨克·赫尔佐格称,这一阶段军事行动的重点是摧毁哈马斯的地道和更多的火箭弹发射场所,但军方不愿透露更多军事行动计划的细节。随着加沙战事进一步扩大,此前动员的数万名预备役士兵将进入加沙地带作战。截至1月9日,持续13天的加沙战事已致使765人死亡,其中34%是儿童,另有至少3120人受伤。而顽强抵抗的哈马斯则宣称,进入加沙的以军也遭到沉重打击,数十名以军被打死,多辆坦克被摧毁,甚至还有直升机被击落。随着地面攻坚战的来临,以军必然遭遇哈马斯更为激烈的抵抗,以军也存在更大的伤亡风险。

实力悬殊,非对称的有限战争

从交战双方军力状况来看,这是一场实力悬殊、极不对称的有限战争。以色列军事力量远超哈马斯武装力量,占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国防军是世界上最有作战经验的军队,陆、海,空三军齐全,现役部队总兵力达17.5万人,部队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其中包括446架作战飞机和133架武装直升机。与之相比,哈马斯仅拥有一支1.5万人的武装部队,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有限,步兵轻武器勉强够用,重武器和压制火力也是寥寥无几,更没有像以色列那样的坦克、作战飞机和武装直升机。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以色列军方派出了装甲部队、工程兵部队、伞兵部队、吉瓦提旅和戈兰旅参战,在加沙地带至少部署了四个旅的兵力,另征召数万预备役军人待命。而哈马斯则声称只投入了大约1/10的兵力与以军作战,其武装力量基本保存完好。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以军似乎稳操胜券。但实际上,以军要想赢得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战争也不会轻松,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支藏在暗处、潜在实力不容小觑的部队。自2006年以来,哈马斯对以色列逐步放弃了以自杀式爆炸为主要手段的袭击方式,转而向黎巴嫩真主党的密集火箭弹袭扰策略靠拢。哈马斯通过走私等方式获得一批射程更远的火箭弹,其主力为“伊朗版”的“喀秋莎”和“格拉德”火箭弹,射程在30~40千米左右。其中,“喀秋莎”火箭弹不仅射程较远,而且还能携带近二十千克弹头。哈马斯武装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支部队完全按军队模式整编,均接受过严格的爆破、巷战、反坦克等作战技能训练,近年来作战能力和组织纪律性都有所增强。经过十多日清剿行动,以军虽然对哈马斯造成不小的伤亡,但哈马斯整体实力并没有“伤筋动骨”,还能以每天数十枚的频率向以境内发射火箭,而且能打到以境内纵深40千米的地方。面对以军凌厉攻势,哈马斯仍在顽强抵抗,并放言要让“加沙成为以军的坟墓”。其反击方式主要有:一是展开“巷战”,让以军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二是使用“人体炸弹”,在以腹地实施自杀式袭击。三是展开“地道战”。据以国防军估计,哈马斯在加沙境内的地道网总长约为50千米,里面布满了机关和陷阱。此外,哈马斯还在加沙地带挖掘了无数散兵坑,并在主要公路上埋设了反步兵和反坦克地雷,四是大打“心理战”。哈马斯军事机构“卡桑旅”已成功破解以色列军方电台频率,经常在其中插播希伯莱语恫吓信息。另外,哈马斯善于“藏兵于民”,其设施大多混杂隐没在居民区,以军发动地面进攻,势必殃及无辜平民,使其面临巨大国际压力。

不过,如今的以色列已不是两年前被黎真主党火箭弹打得发懵的“纸老虎”了。可以说,以军充分吸取了以黎战争的教训,对此次加沙行动做足了功课,例如:以色列军方指挥是在前线亲自领导,而不是坐在电视屏幕前指导战事,军队有明确的作战计划,而这一计划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以色列没有再抱只凭空袭赢得战争的幻想,做好了发动地面进攻的准备;国防军此次情报保密工作也非常到位,以军士兵的所有手机都被没收,而且国际媒体也不能进入战场。在遂行军事行动中,以军凭借

绝对的军事优势,在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运用上扬长避短,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主要表现出如下鲜明特点:一是陆军、空军、海军之间协同配合,充分利用先进武器装备优势,实施了一系列空袭、封锁和地面进攻作战,牢牢掌握战争进程和战场局面的主导权。二是空中打击目标明确,有效发挥空军力量的非对称优势。2006年以黎战争是一场在乡村地带进行的非正规作战,由于当时确定的作战目标模糊不清,以色列空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倍受争议。此番对加沙地带的空袭,以军明显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制定了十分明确的作战目标,即集中力量对位于城区的哈马斯军政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哈马斯方面由于缺乏区域预警和高/中空防空手段,面对以军空中打击只能是被动挨打。三是放弃仅凭空袭制胜的作战思路,适时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地面作战的任务与目标明确,并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四是侦察情报保障有力,广泛利用先进技术侦察手段,夺取“制信息权”。在军事行动中,以军充分发挥其技术侦察方面的优势,使用无人侦察机等先进侦察装备获取哈马斯方面的大量信息,并实时传输给飞机,坦克等主战装备,为其实施空中轰炸和地面作战提供情报支援。五是战术运用“快、准、狠”,凸显以军快速反应能力。由于所选择的打击目标主要分布在加沙地带的城区中,以军全部使用空射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突击,力求避免因过大的附带损伤而陷入政治上的被动。为缩短作战进程、扩大突击效果,以色列空军采取了同时突击的战术,在不同的高度层配置攻击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由预警机进行统一的战场空域管制,对分布在加沙地带不同区域的目标进行高强度的同时连续打击,使哈马斯遭受严重损失。六是通过散布假情报、封锁实时战事报道以及破坏加沙通讯系统等手段,牵制哈马斯的情报获取与判断,成功对哈马斯实施战略欺骗。此外,以色列还大打外交战和心理战,为军事行动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开战以来,以色列频繁发动外交,舆论和心理攻势,争取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支持,同时在阿拉伯世界甚至巴勒斯坦内部制造分裂,以缓解国际压力,配合其军事行动的开展。

从纯军事角度来看,以色列“铸铅行动”到目前为止是成功的,基本按计划顺利开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战略目标模糊。以黎战争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而此次加沙行动,以色列似乎并未认真吸取这一惨痛教训,其战略目标依然模糊。在政治层面上,以总理奥尔默特曾透露说,内阁在进行投票表决前对加沙行动做了非常周密的讨论。然而,奥尔默特这次却是过于小心谨慎,以至于制定了非常模糊的战争目标,与两年前发誓要彻底消灭真主党时的气势完全不同。二是作战计划执行不坚决,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打乱先前详尽的作战部署,从而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加剧了以色列受到的国际压力。三是最高领导层三人主事、各有所求,导致军事行动与外交目标上的不搭调。战略目标的模糊当然不能只归咎于奥尔默特一个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以色列领导权混乱的结果奥尔默特马上要下台,外长利夫尼与防长巴拉克都为下月的大选跃跃欲试,均渴望接任总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对话网(bitterlemons.org)的组织者之一阿尔弗尔表示:“奥尔默特已名誉扫地。巴拉克虽被认为是个战略天才,但经常犯一些简单而致命的错误。利夫尼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众所周知,他们三人之间非常不和。”可以说,以色列领导人的政治分歧,直接导致了军事行动与外交目标上的步调不一致。何时停止战争、怎样才算得上是胜利等这些问题,更是含混不清。不过从地面攻势发动前以军提出的“大规模、短时期”的建议来看,以方还是希望速战速决,通过大举进攻、打击重点目标的方式让哈马斯就范。不过,哈马斯也做好了给以军“意外”的准备,并表示要战斗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以暴制暴,巴以难言和平

当地时间1月8日晚,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加沙停火协议草案,美国投下弃权票。安理会在决议中对发生在加沙地带不断升级的人道主义危机表示关注,并谴责所有针对平民的暴力行动。决议要求加沙地带实现“立即和长久”的停火,还要求以色列军队立即撤出加沙。次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就以“不可行”为由拒绝接受该协议,声称以色列有权保护其公民安全。同日,哈马斯也表示对停火协议不感兴趣,并不再承认阿巴斯的巴勒斯坦总统地位。再加上美国对停火的暧昧态度,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形同一纸空文。

联合国停火决议通过的前一天,以色列安全内阁经表决,同意继续推进在加沙地带展开的地面攻势,对哈马斯目标实施更加猛烈的袭击,直至实现恢复南部地区和平的目标。然而,以色列恐怕没有充分考虑到,即使赢取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也未必能在战略上得分。相反,以色列甚至有可能重蹈以黎战争的覆辙,再次沦为政治上的输家,甚至在击垮哈马斯后面临更大风险。首先,哈马斯在加沙地带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相对稳固的权力基础。如果以色列仅在组织上和军事力量上重创哈马斯,那么从民意层面上看,此次战争却可能帮助哈马斯巩固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加深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仇恨,甚至会导致更多的激进分子产生。随着民怨沸腾,巴内部的主和派更加难以对以色列做出妥协和让步。其次,如果哈马斯在战争中被彻底击垮加沙地带就会出现权力真空,各种势力也将会快速地进入这里来进行填补。而根据加沙目前的情况,最有可能取代哈马斯执掌权力的将是无政府状态的索马里式军阀,甚至还可能是诸如“基地”一类的极端组织,因为“基地”组织此前一直试图向加沙扩张势力。再则,以色列其实更加倾向于由温和派阿巴斯领导的法塔赫来掌控加沙。但对于法塔赫来说,如果在以色列坦克的保护下重返加沙,那简直无异于是一场“死亡之吻”,因为他们会被永远贴上“敌人合作者”的标签,将被视为民族叛徒。在这种情况下,阿巴斯对以色列的任何妥协让步或友善举动都变得更不可能,而现实是他业已宣布中止与以色列继续和谈。此外,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使亲西方的阿拉伯国家陷于窘境。面对民众日益高涨的反以情绪,他们不得不严词谴责以色列,这显然不利于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改善关系。最后,当哈马斯被完全摧毁后,以色列可能会把加沙重建的责任推卸给其他阿拉伯国家,甚至包括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但这些人会同意承担吗?由于战后加沙需要大量资金进行重建,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可以预见,在一片废墟的加沙,针对以色列的袭击肯定会再度抬头,新的武装恐怖组织也会成立,他们对以色列人的仇恨以及复仇的决心,将比以前的哈马斯更为强烈和迫切。届时,以色列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彻底打垮了一个威胁组织,但却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威胁。

巴以冲突难道真是一个无解的“死结”吗?回顾中东地区历史,军事对峙和武力相向不会化解矛盾、消弭分歧,只会因为越来越多的平民伤亡而出现更多、更新的冲突与流血,“以暴制暴”从来都不是解决巴以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暴力、冲突和军事行动都与和平背道而驰,都是中东和平进程的“终结者”。所以在地面行动没有演变成不可收拾的以色列版“颜色革命”之前,国际社会应该推动致力于和平的温和派力量,实现中东地区和平与秩序的重建。而巴以冲突各方更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摒弃暴力,建立互信,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争端。只有这样,中东地区才会逐渐远离战火和血雨腥风,真正步入缔造和平的正确轨道。

猜你喜欢

哈马斯军事行动加沙
本期导读
何以为家
哈马斯已经底牌尽出了吗
加沙街头
概率论在军事上的应用浅析
历史上电子媒介文化与非战争军事行动
哈马斯停止向以发射火箭弹
以色列逮捕10名哈马斯高官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
以色列与哈马斯展开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