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的最后岁月

2009-05-25余耀中

金山 2009年4期
关键词:北归终老惠州

余耀中

北归路上,苏东坡带回来的,只是简单的行囊,简陋的书箱,还有他放逐海南,在凄风苦雨中用心血和灵感写成的诗文手稿,他用心珍藏着。

北宋名仕苏东坡(1037——1101),名苏轼,字子瞻,四川湄州人。他虽然是一位旷世奇才,一代文豪,但终因仕途坎坷而带来人生曲折,在他65年的人生岁月里,既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又饱尝了“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艰辛。经受七年远谪岭南、海南的流放之后,公元1100年遇赦,离开海南北归,结束流放生活,获得“自便居住”的人身自由,北归的第二年,即公元1101年,便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病逝在他的终老之地常州。北归,成了苏东坡的最后岁月,北归,留下了苏东坡的最后身影,北归,也历史地成为苏东坡的一段人生重要经历,因为,北归为苏东坡的人生经过坎坷曲折后,画上了一个虽不完美但又属于完美的句号。

北归是苏东坡不幸中的大幸

公元1094至1097年,苏东坡被贬岭南,谪居惠州,公元1097至1100年,苏东坡再次被贬,从岭南流放至海南,从惠州谪居儋州。七年远谪的流放生活,使他极端艰辛,备受煎熬。直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继位,举行登极大赦,苏东坡获赦,离开海南,于六月十七日移居廉州(今广西合浦)。俗话说“时来运转,好事成双”。不久,宋徽宗喜得皇子,又进行了一次恩赦,苏东坡也又一次得益,获授舒州团练副使之职,又移居永州(今属湖南),同年十一月,苏东坡被授予成都提举玉局观之职,并被允许自便居住。突如其来的大赦,接踵而至的恩赦使得苏东坡“赦如天降”,两度获赦,特别是“允许自便居住”,标志着告别了多年多处的流放谪居生活,获得了人身自由,苏东坡极为兴奋,看作此生的一大幸事,他在《提举玉局观谢表》中写下:“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十六个字。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也是他出自内心的一种表白。对苏东坡来说,当年的“远谪”是条“不归路”。如今的“北归”,则是万里生还的一条“北归路”。七年远谪的流放生活,跟随苏东坡的仆卒,有六人先后死去。当时,大凡遭贬逐到岭南、到海南的官员,大多因经受不住这种折磨而死去,称之为“不归路”。对此,苏东坡当然也心知肚明,公元1094年他被贬岭南谪居惠州时,就曾做好死在岭南的准备,不仅写下了遗嘱,还在岭南买下了墓地,准备了棺木。公元1097年苏东坡又遭贬逐,从岭南放逐至海南,从惠州谪居儋州,此时的苏东坡已是花甲老人,来到更为遥远的天涯海角,不仅标志着自己政治生命的结束,而且预感到生还的渺茫,苏东坡在海南又一次留下了遗嘱,死后葬在海南,不劳累家人,他在《与王敏仲书》中写下:“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家风也”的嘱咐。因他远在海南,也将死在海南,为了不给家人带来海南奔丧之苦,他嘱咐生前不求儿辈为他准备棺木,死后也不要儿辈扶柩送葬。

完全出乎苏东坡意料的“大赦”和“恩赦”,使得苏东坡从岭南、海南的“不归路”上,改变了人生的航程,踏上了死里逃生的“北归路”,无疑是一件幸事,苏东坡自己也称之“大幸”,世人为他祝福,历史也为他祝贺。

北归使苏东坡完成了人生总结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苏东坡遇赦,离开了远谪的海南,从祖国的最南端,朝着由南向北的方向归来,踏上了北归的万里归途。一路同行的,有他的小儿子苏过,有他的好友吴复古,还有他心爱的又通人性的一条爱犬,名叫“乌咀”,苏东坡经常夸奖这条爱犬很有灵性,就连此次北归,似乎爱犬也显得非常高兴,对此,苏东坡心中又增添了几多喜悦,他夸赞爱犬“知我北归,摇尾欲舞”。

离开海南,行在北归的路上,虽然是走走停停,可是苏东坡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感慨也是万千。一路上,他对人生的思索一直没有停,思索中,他不停地探询人生,也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一生,北归路上,苏东坡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总结。他还把自己人生总结,写在镇江,留在金山,历史的烟云虽然已经散去,但是苏东坡北归的足迹深深印记在镇江这片沃土上,苏东坡北归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镇江人的记忆中。

北归的第二年,也就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春,经过一路劳顿,万里风尘的苏东坡途经镇江,他最后一次来到他当年浪迹宦游的故地——镇江,重访千年古刹金山寺,此前,他曾11次上金山,访友佛印高僧,一次又一次地留下了他的诗词风雅和文墨暗香,金山的留玉阁有他留赠的玉带,金山的楞伽台有他当年抄写的佛经,可是这次来到镇江登临金山,却成了他的告别之行,此时的苏东坡,已步入晚年,大潮已经过去,七彩也早已淡去,留下的只是他生命的原色,步履蹒跚,吁嘘多喘的他,旧地重访金山寺,固然是一番欣喜,一种心愿,但是,眼前的情景已经物是人非,昔日好友佛印禅师已于三年前离开人世,往事不堪回首的苏东坡,移步进入禅房,一眼就看到了当年的那幅自画像,仍然挂在原处,他深情地看了又看,画上的苏东坡比起画前的苏东坡要精神得多,真是岁月匆匆,人生苦短啊!他沉思良久,把北归路上对自己的人生总结,题写在那幅自画像上: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寥寥数语,概括了苏东坡人生的自我总结,耐人寻味。用黄州、惠州、儋州来回答他的平生事业,更是意味深长。不言而喻,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贬谪,苏东坡的平生事业将是另一种景况,另一番辉煌。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也就是苏东坡逝世前的10天,生命垂危的苏东坡,将三个儿子使唤到病床前,交待了后事,并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最后的总结:“吾生无恶,死必不坠。”的铿锵的话语,直抒自己的一生,“吾生无恶”,品德之高尚,人格之高尚,因而自信自己“死必不坠”,死后定能升入精神之天国,必定不会坠入地狱。

北归使苏东坡寻到了终老之地

北归,何处是终点?起初,苏东坡自己也并不清楚。因为,皇上的大赦,使他得以离开海南,不再谪居,但是免不了还有居住地的限制,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宋徽宗继位的登极大赦,苏东坡获赦后,离开海南,于六月十七日移居廉州(今广西合浦),宋徽宗喜得皇子后的又一次恩赦,苏东坡获得了一官半职,被授予舒州团练副使,而移居到永州(今属湖南),直到同年的十一月,苏东坡又被授予成都提举玉局观,并允许自便居住。这就是说,苏东坡的北归,起点是海南,开始了他的万里生还的“北归路”,在他的“北归路”上,由谪居转为限制居住再转为自便居住,才真正获得了人身的自由。“自便居住”既给苏东坡带来了还我人身自由的极大欣喜,又使苏东坡陷入了一种新的选择,新的思考:北归的终点在哪里?自己的终老之地在何方?苏东坡回首往事,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21岁中进士,23岁入京都为官,34岁自请外调去作地方官,难料宦海风云之多变,44岁贬谪居黄州,谁料花甲之年远谪岭南、海南,如今的万里生还,“吾欲寄情江南,融入江南的山水美境,唤醒吾的诗画灵感,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憾。”苏东坡最终把常州作为他北归的终点站,把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到达常州,万里生还的北归路,走了一年零三个月,常州成了苏东坡结束多年放逐谪居生活后,获得人身自由,得以“自便居住”的住所。常州也历史地成为苏东坡的终老之地。

不幸之中迎来大幸的苏东坡,万万没有想到,北归之后不久,他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抵达常州,由于一年多以舟楫为家的长途劳累,生活极不安定,伴以经常性的失眠,使得苏东坡精疲力竭,一到常州便重病缠身,七月十四日晚出现病情恶化,连续几天出现昏迷,七月廿八日与世长辞,病逝于常州。

北归使苏东坡的晚年著作得以相随

北归,不仅使苏东坡得以万里生还,而且也使苏东坡的晚年著作,特别是他在海南的著作也得以“万里生还”。不言而喻,如果苏东坡回不来,他的著作也难以回来。

北归路上,苏东坡带回来的,只是简单的行囊,简陋的书箱,还有他放逐海南,在凄风苦雨中用心血和灵感写成的诗文手稿,他用心珍藏着,亲自守护着。来到常州,刚入住几日,就病卧在床,一些好友远道前来常州看望他,并与他一起品读诗文,交流诗文。眼看病情一日比一日加重,苏东坡预感到此生已至生命的尽头,他抓住尚未弥留的最后日子嘱托两件事,一是亲笔写信给弟弟苏辙,托咐后事,信中言道:“既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既表白自己死后的归葬之处,又嘱托苏辙为他作墓志铭。第二件事,是将他悉心珍藏的在海南完成的诗文手稿,其中包括《论语说》、《书传》、《易经》等著作,亲手托给好友钱济明,并嘱咐他暂不示人,代为珍藏,万勿遗失,也许三十年后会有“知音之人”,“知音之众”。

猜你喜欢

北归终老惠州
春雁为何北归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北归》——杭盖乐队2020巡回演唱会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其实不是孤独终老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