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心得

2009-05-25张金山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6期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高校课程体系中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自己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有些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等情况,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课程;分层次教学

1分层次教学,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1.1分层次教学

在现有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在大一课程中进行统一排课,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相同的学习,由于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因此,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摸底考试(30+70),其中30%为理论知识,70%为操作技能。以考核操作技能为主,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而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学生则根据分数划分采用快慢班的方式教学。对于进入快班课程学习的学生, 一方面缩短理论上课学时, 另一方面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环境, 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 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慢班学生加大学习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尽可能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 针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使学生能通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测试, 顺利进入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1.2 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该课程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期末参加统一考试。这对以达标为目标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但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忽视了两点差异: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应该围绕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来讲解计算机的应用,如什么软件能解决本专业的哪些问题,如何运行、操作这些应用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可放在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的掌握和应用上;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重点则是一些实用技术,如硬件实体的辨别及安装,软件和系统的安装,防火墙、密码学等相关知识。

1.3.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稳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基础教学部或计算机中心承担教学工作。由于基础教育课程多任务重,教师平时都忙于教学,很少有时间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技巧。 根据这一情况,可以适时地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这一措施使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基本稳定,既使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潜力,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2不断改革创新,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2.1 重组教学顺序,优化教学链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排和教学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每块内容是先理论后实践。一开始就以大量篇幅全面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信息表示、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理论等,这样一来,八九课时过去了,学生还不能用计算机做具体的事,往往使学生一来就在源源不断的概念充斥中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应设法加以改变,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有趣操作应用中,一来就能用电脑做些有意义的事。先接触硬件、软件的使用,熟悉特点后再去说明它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运行基础,学生才会有兴趣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在教学中有许多软件的使用(概念和操作方法)有相似之处,可以采用将相似相近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 软件分块教学,块间相似内容进行联系引入,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异同,组成相似块。

2.2 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在教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多动手,多尝试,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多媒体演示工具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远比教师在课上“填鸭式”地讲,效果要好得多。比如一些同学在操作时使图片和文字重叠,图片挡住了文字,这时教师就引导他们想办法使图片置于最底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中的“四周型”、“紧密型”,有的学生使用“衬于文字下方”,因为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对比太鲜明,这时就引导他们想出将图片设置为“水印”。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3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注重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充分讲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这样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只有当每个学生多动手,更主动的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才能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却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

教师应该“精讲多练”,教授知识时用尽量少的时间、尽量精简而有效的语言讲解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并布置和实际相关的作业。讲授Word排版时,让学生把文章排版成报纸、杂志的格式,突出其实用性;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让学生制作班级成绩单并进行统计,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2.4 发挥学生作用,做教师的好帮手

有的学生从小学就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在初高中开有计算机课,有的高考后参加过电脑培训班或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基础较好,但普遍系统理论知识不够。例如有少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强,理论课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充当“先生”进行示范讲课和辅导初学者。为了做好示范,这些“先生”会认真地学习,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先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有效缩短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2.5 改善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临时应付的心理和习惯,为了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全程学习,必须对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可将学生课程成绩分成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上机考试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统一命题,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理论也可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统一命题,考试成绩只在总成绩中占50%。改变了以往一考定成绩的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改变一般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变有限考试为无限挖潜。

3 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面临问题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必须创新思想、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激发学生对计算应用课程的兴趣,牢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和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专业问题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移芝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鱼明.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分级教学改革的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3] 徐甜.案例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8月

作者介绍:张金山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

猜你喜欢

分层次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