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9-05-25由朋双
由朋双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农业结构调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现实基础、发展趋势出发,引深和扩大已有成果,在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宏观层面上加大调整力度,同时解决好相关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社会结构和投融资结构的调整问题,使之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
长期以来,在自给性生产为目的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和目标仅仅是停留在满足自身需要上,“小而全、大而全”成为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而前几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也主要是以农业的全面发展为取向,以满足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为目标,着力农业内部各业比重的增减。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短缺经济时代已基本结束,而加入WTO又促使国内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把目光放在农业生产的微观单位变革上,势必会失去应有的竞争力。因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和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提高农业的总体竞争能力,也是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所在。1998年以来,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按照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布署,各地在实践中一方面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也开始注重农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和生产条件,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初步形成东、中、西部初具特色和规模的区城分工,主要农产品生产开始向优势区集中,逐步呈现出区域化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格局。当前,我们要继续引深农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调整农业总体结构外,还要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一方面要突出区域特色,从本地区各资源的性质、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创造名牌,变生产优势为市场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农产品的异地消费,不仅要开拓城市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更要开拓异地农村的消费市场,使农民既成为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另一部分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自足农产品的份额,增加商品性农产品的份额,改变封闭的农产品循环系统,集中各种资源发展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同时,要来取分区推进的办法,鼓励那些条件好的地区尽可能利用自身条件,率先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带动其它地区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进而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大循环中。
1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组织结构调整问题
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的组织结构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在我国由于受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和排斥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组织结构的特征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长期分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陆续出现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等,使传统的农业组织结构特征开始发生变化,并为组织结构的调整开辞了一个新的领域,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从前几次结构调整来看,以生产和流通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结构调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农业至今仍未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存在着与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因此,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组织结构的调整问题,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首先,要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基本组织形式为“公司+农户”,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公司通过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环节,把农户与现代技术和国内外市场联结起来,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的孵化器。从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看,应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要着重发展中、小龙头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效应,并借助自身的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做大做强,向大企业过渡,向集团化发展。
其次,要发育中介组织,建立中介对接机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关键是要发育市场中介组织。近几年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的迅速发展,对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户还在市场的门槛上徘徊,进入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做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将是现时期内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调整农业组织结构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大力发展民间中介组织,鼓励农民创建个体、联合体采购、运输、销售等组织,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二是要大力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和营销组织队伍,创造条件,组建较大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的服务型企业集团,开展远程运输和远程贸易,延伸和拓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三是依托民间协会形成系列化服务。根据现阶段民间协会存在的自发性强、组织规模小、行业分散、层次低、抗风险性小和网络化程度低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组建信息和组织网络,解决其各自为战,难以把握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的问题,同时,要推动各种形式的民间协会在行业上进行联合,在层次上得到提升,形成系列化服务。
2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结构调整问题
科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世界农业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是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占到70%。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仍然可以维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既是发达国家农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农业实现战略性结构转变的决定因素。在我国过去的历次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进步虽在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从目前的农业技术结构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在科研结构上,种植业的研究与开发人员、课题和经费投入占到70%左右,而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学科内部,传统学科比重过大,高新技术和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比重偏低;所形成的成果产生增产效果的多、产品创新的少,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在这样一种技术结构体系下,如果在新的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农业资源从科技力量较强的种植业生产,调向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等生产部门,在其产出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时,必定会受到品质的限制,进而影响其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由于保鲜、储藏、加工、运输等相配套的技术发展缓慢,将直接导致比较利益的下降。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就必须实现由资源型结构向科技型结构转变,以技术结构的转变,支撑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