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禹庙

2009-05-25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古屋旷达大禹

杜 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选自《全唐诗》)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首联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空”字尽显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唯其山空,就更凸显禹庙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又添几分辉煌,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颔联写庙内,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橘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橘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橘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

颈联写庙外之景。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本诗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实是借诗暗讽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给人民带来无边的灾难;也表达了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精神,重振山河。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橘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苏轼的这首词是他知杭州时,为送别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的上阕写与友人久别重逢。称赞友人旷达的胸怀和不为得失所动的生活态度。“一别都门三改火”,慨叹岁月如流,此次杭州相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年之中,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要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但可喜的是此次见到穆父,仍是以道自守,“依然一笑作春温”。于是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无波古井水,有节是秋筠”颂其不改操守,豁达乐观。

词的下阕写月夜送别友人,在这“淡月微云”的夜晚,友人即将乘一叶孤舟,满载惆怅而去,那种惜别之情,自是满怀忧愁。但词人并没有描绘那洒泪而别的场面,而是转写一笔“樽前不用翠眉颦”。宋代在友人送别的酒宴上,多有歌妓佐酒,此次送行,词人却“不用翠眉颦”,其用意有二:一是不想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时的悲感;二是表明词人的达观态度,世间离别本是常事,何必为此而过多地忧愁呢?

词的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惜别惆怅之情转为达观的宽慰,由眼前之景的描写转向对整个人生的感慨,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呢?在这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者。这两句词,既给友人以精神力量,使其忘却升沉得失,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情怀的表白。

全词以词人的思想活动为线索,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情谊深厚,怀恋足珍。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而后展望未来,旷达乐观。感情一波三折,委曲跌宕,波澜层生,扣人心弦。

——华世杰

猜你喜欢

古屋旷达大禹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旷达者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