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莱雅兰珍珍:被动的跨越

2009-05-25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9年1期
关键词:欧莱雅机会法国

燕 子

自1996年年底进入中国市场,欧莱雅在中国的发展包含着生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角之一便是兰珍珍。也许正是她的亲切自然,同事们习惯称呼她“珍珍”,而并非“副总裁”的头衔。

兰珍珍出生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毕业后从旅游公司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欧洲,继而到香港寻找工作机会。作为一名女性,兰珍珍30岁那年才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对大部分女性来说,这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年龄。然而,兰珍珍的独立与坚强支撑她一步步走向成功。

1993年,中国香港君悦酒店大堂,一场面试正在进行。

被面试者是30岁的兰珍珍,此时丈夫远在泰国度假,她一个人从一个法属小岛上辗转到香港找工作。

她生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毕业后从旅游公司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欧洲,继而为了挽救婚姻回到香港苦寻工作机会。

她拥有的法国护照可以允许她在中国香港免签待3个月。签证还有一周就将到期。兰珍珍将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欧莱雅身上。

欧莱雅香港公司的法国老板问了些基本情况后很快拍板:“OK,我们请你了,没问题了。”

13年后,她从一个助理一直做到欧莱雅(中国)的副总裁。

“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选择的机会,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面前闪过的机会。”年过四十的兰珍珍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十分淡定。

70年代萌发的不安分

“我宁愿花心思去管理那些有创意的不安分的人,也不愿意要一个循规蹈矩、没有一丝灵感的人。”这是兰珍珍的名言。

在兰珍珍身上,从小便隐藏着不安定的分子。

父亲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家族成员中多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有留法的经历。父亲和母亲深受家庭的影响,他们对兰珍珍唯一的嘱咐便是“好好读书”,放弃“学工”、“学农”的诸多任务,哪怕被扣上“不积极”的大帽子。

兰珍珍从小便看到发黄照片中的法国,从父母只言片语的谈天中听到法国,这些都成为她后来大学选择法国文学方向的促因。

上世纪80年代初,她如愿以偿地考取大学。这是她平生第一个转折。

毕业后,兰珍珍被分到了成都外办下属的旅游公司,做的是涉外旅游。兰珍珍认为,作为一个外语系的毕业生,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让她可以通过国外的旅游者,以及天南海北的旅游机会去见识这个世界。

她在闭塞年代所学习的一门语言,最后真的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成为她在封闭世界中所受到压抑的补偿。

被动的跨越

1986年,兰珍珍从成都来到了大亚湾,她评价当时的举动完全是“被动的”。

“我只是想有了这份工作,今后就有机会被派往法国,见到更大的世界。所以毫不犹豫地去努力调往广东的一家合资企业。”

从相对保守的成都调工作到当年改革开放气息浓厚的广州,户口是首要的障碍,兰珍珍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甚至不惜找关系开“后门”。

一年多之后,兰珍珍如愿以偿获得去法国的机会。

至今兰珍珍仍然记得这样一幅情景:在从戴高乐机场到巴黎市中心的路上,她拎着两个大皮箱,满脸倦意;一幅巨大的霓虹灯广告一闪而过——一个典型的法国女人穿着法国的名牌服装,在巴黎街头闲庭信步。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几乎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兰珍珍已经被此深深吸引。

在法国的工作即将结束之前,兰珍珍做了一生中最大胆的举动之一——辞去大亚湾的工作,留在法国。

后来,她随着老公去了法属新加里多米亚岛。

在那个有漂亮海滩和海洋气候的小岛,兰珍珍依然无法得到她所渴望的认可。

“当年,岛上的人一听说是中国人,就脸色一变。”兰珍珍在新加里多米亚岛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苦修日语之后才获得的。

“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轻易放弃。工作上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以选择,只能抓住机遇。”兰珍珍说。

在日本短暂培训之后,兰珍珍回到岛上。由于婚姻发生了危机,她并没有安稳地在那家日本公司工作下去,而是选择重回亚洲。

这时她已经30岁了,却要从一个公司的基层做起,无论在学历、工作经验和年龄,她深知都不如年轻人。

不要伤害一个人所做的努力

1993年的时候,香港正是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不说广东话都会受到歧视。兰珍珍将自己的简历发给了很多公司,但很少有回音。

她用流利的法文或英文打电话,并冒充是老板的私人朋友。很多老板电话里就很严肃地拒绝了她。

欧莱雅的老板虽然知道她是在撒谎,但还是同意见面。

“我很激动,还刻意打扮了一下。”珍珍说。她穿了件小西装,里面配了件小红毛衣,这种搭配有些土。面试结束的时候,老板还是特意说了句“你的红毛衣特别好看”。这句话让兰珍珍备受鼓舞——“永远不要伤害一个人所作出的努力。”她后来在欧莱雅也十分注重这一点。

一个老板,一个秘书,一个市场助理,这就是当时欧莱雅香港公司内地业务筹备组的全体阵容。

作为市场助理,兰珍珍每天不仅要端茶送水,还要收集市场信息、行政,甚至广告。她要做从柜台形象、产品包装,一直到分类摆放以及灯光合理化等诸多工作。

1997年,欧莱雅在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成熟的了解和摸索后,决定正式在中国设分公司。兰珍珍作为元老,从香港迁到了上海。

一开始又是七八个人、十来杆枪的状态。最初只是在一座商务楼的商务中心租了几间房子,连个实际意义的办公室都没有。一连好几个星期,没日没夜,谈合同、装修、买家具。

后来,当公司将“公关部”的担子压到兰珍珍身上之后,不善与人交流的她甚至一段时间都不想干了。

在公司开幕之前,兰珍珍还在给记者灌输染发的新概念,她希望欧莱雅可以给社会带来某种革新。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从那时开始,有关染发、化妆新理念的话题开始见诸报端。兰珍珍将欧莱雅的产品系列成功地推广开来。不仅做媒体宣传,还着手公司与文化的外界沟通。

“这个行业十分琐碎,的确很辛苦。但是,如果不能在这个行业感觉到美,就太遗憾了。”在静安寺旁的办公室里,兰珍珍端着一个细瓷茶杯,十分坦然。

现在,作为欧莱雅中国区副总裁的兰珍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来做战略性、公司团队等不同层面的工作。

“以上海为中心,欧莱雅在越来越多地加强区域力量。中国太大了,相当于十几个国家。而我需要把各个区域的公司形象都做到更好。”兰珍珍说。

(编辑/张科)

猜你喜欢

欧莱雅机会法国
莫奈《睡莲》[法国]
没机会下手
成长的机会
新生代独立女性张天爱正式加入巴黎欧莱雅明星梦之队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法国浪漫之旅(二)
全球超模超新星成为巴黎欧莱雅全新代言人
有些……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