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回归真情
2009-05-25卢明
卢 明
纵观近几年中高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命题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但一般选材都没有脱离中学生熟悉的范围。命题人始终要求考生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引导考生关心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关注美好清新的大自然,关注怡情舒心的校园风光,思考和解决生活及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莫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没有开阔的生活视野,没有对周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长期积累,势必会导致考生在考场上文思枯竭,下笔不畅,不仅“言之无物”。而且“言之无文”。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佳作呢?下面就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1、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感受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挚的情感了。要做到这些,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参与社会实践,走向真实的生活,多一点真情体验,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为此,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此外,在具体构思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2、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霞光里描写景物;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3、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要写出真情,还须“我手写我心”,即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心声,这样的文章才有真情。据说,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在最初写作时,用了好多书上现成的句子,凑成一首长诗,然后高兴地去请教一位老诗人。他满以为会受到称赞,可是,那位老诗人皱紧眉头,对他说:“请您用您自己的话,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高尔基受到启发,把那首语句优美的长诗烧了,只留下属于自己写的那两旬。从此,他按照这两个“自己的”勤奋写作,越写越好,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观察再观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一位同学参加了西安夏令营活动,他初写日记,仅写些新奇、好玩、一路兴奋什么的内容;后来通过重新认识体察和感知,进行多次修正、深化和升华,终于撰写出有深层理念和高层情感的文章。如感受到西安古城浓厚深沉的文化内蕴,如一路品味出古城人那高尚的品质和时代精神风采等。
4、多一些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和细节描写,恐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惟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有了情,他们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