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作文教学应摆正的两对关系
2009-05-25王乃宁
王乃宁
随着高考作文分值的增加,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愈来愈重视,但依然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照样持笔茫然、笔下生涩。似乎,好的高考作文离我们越来越远。原因是没有摆正以下两对关系: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欲写作文先学做人,作文也是为了做人。《新语文写作》杂志提出三个阶段的写作: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就较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的写作理念就是为了与学生的生命发展、身心发展、情感发展相吻合,也与他们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历程相一致。
目前学生作文存在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层面是应付写作文。老师出什么题目,就用一套现成的东西对付,言不由衷,说的并不是他们思想的真实,所表达的内容,从语言到情感与他们的生命状态相差甚远。另一层面是他们私下的写作、交谈。他们那些带锁的日记、传递的纸条,很多情况下不给老师看。不给家长看。他们是寻找知音,寻找同伴。那些文章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本质、真实。现实状况是我们老师无法深入到这个真实的情感世界,开发不了这些作文资源。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悲哀。说得严重一点,将会扭曲学生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命题要宽泛再宽泛,形式要自由再自由,才能实现新课程理念说真话、抒真情,抒发自己真实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的目标。笔者十分推崇“我手写我心”的倡导。降低要求、激发兴趣、从说到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做法。首先“我心”表达得很流畅、很丰富。其次是让他们有兴趣。我们现在的作文有三种状况:从心理层面讲,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觉得是负担,讨厌、害怕;从生活层面讲,学生没有内容来写,他们的生活是“家-路-学校”,没有生活空间,没有源头活水,学生笔下必然写不出丰富多彩的东西。没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世界,或者说没有引导他们抒写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老师的失职;从方法层面来说,是不懂得写,或者写不到自己所想的境界。这个问题需要引导,要渐进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还存在一个对人的认识。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模式化,过分追求共性化,这是违反人的发展规律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有个性的。如果老师尊重他们的差别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就不应用千篇一律的题目去规范他们,这样作文与做人才能真正地结合。虽然,高考作文只有一题,如果我们每学期安排两次自由写作实践,这肯定不是坏事。让学生流畅地写心中所想,脑中所思,至少可以提高他们作文的信心,减少对作文的畏惧与敷衍。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每一届学生坚持做好三件事:一是推行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二是每学期编印50篇美文,以百字感悟、同题作文、朗诵比赛、文句赏析来强化阅读,直至烂熟于心;三是每周布置写周记。任他天马行空,用墨如泼,彰显写作的真谛。
二、个性与生成的关系
作文个性化是新课程标准谈得最透、谈得最好的话题。人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前人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的人写下来的,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我们用模式化、肢解方法来分析文章,就把生动活泼的语言搞得枯燥乏味,败坏了学生的胃口,让语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而作文常用一些千篇一律的老话题来规范学生,掩盖了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新课标鲜明提出“珍惜学生独特的感情,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
笔者以为个性化写作首先不是表现在选材方面,不是表现在实际的层面。而首先是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层面,表现在做人的追求上面,在他的性格,在他的品位,尊重学生的生命样式。老师只有从这个更高层面上看待个性化写作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意义。文章要靠自己写,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要尊重他们的表达形式,尊重他们的表达内容,让他们自我生成,这样个性化写作才会落到实处。个性化写作要重视三个层面:在课堂操作层面上,要致力追求个性化的生活状况,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活动,个性化的修改能力。要从常规的作文方法进入到个性化的写作方法,逐步提升。在教学层面上,教师首先要有个性化的追求,也要有个性化的实践。只有个性化的老师才能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在教学管理的层面上,也应该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允许老师尝试,甚至允许老师失败。个性化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会走弯路,也许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应该相信它是方向。所以,管理者要改变评价系统,不要用一堂课一次教学的成败来衡量一个老师,老师也不要用一次作文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个学生,应该以发展的心态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老师,看学生。这样,我们的个性化写作才会走向成功,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