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丰藤田: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诞生地考

2009-05-25

党史文苑 2009年8期
关键词:如梦令毛泽东

冯 都

[摘 要] 本文通过认真考证,认为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章是1930年1月30日在江西永丰藤田填写的。

[关键词] 毛泽东 《如梦令·元旦》 永丰藤田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于1930年初率领红军在江西永丰县藤田欢度春节。正月初一,他在藤田老圩宿营时,诗兴大发,满怀激情地填写了一首著名的《如梦令·元旦》词章:“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本词从1957年《诗刊》第一期发表以来,早已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内外,半个世纪,注家蜂起。笔者长期工作、生活在永丰县,收集了许多关于本词填写的背景材料与考证资料,通过多年的研究撰写本文,试对该词的诞生地等问题作一深入考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一、朱、毛行军路线和《如梦令》词牌

朱德率红四军司令部和主力一、三、四纵队于1930年1月3日离开古田,越过武夷山,在1月16日占领广昌城,然后经洛口入东韶休息两天,等候二纵队。毛泽东与陈毅率红四军前委和二纵队1000余人,于1月7日从古田出发,在1月24日与东韶的朱德会合,举行前委会议,决定一纵队攻取乐安,二纵队西进藤田,三纵队攻占永丰,四纵队南下宁都。1月26日,朱、毛在大金竹指挥一纵队攻克乐安县城,1月27日随部队进占藤田镇,1月29日在藤田共同指挥三纵队步行90华里,晚间攻克永丰县城。接着朱德率四纵队南下宁都。

毛泽东一生最爱古体诗词,骑马行军中常呕心沥血创作。人们知道,唱歌要按曲谱练唱,填词要按词牌的句、字、韵规则填写。在填词时,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选用什么样的词牌和格调,以便更好地表现词的内容。“如梦令”词牌最早是五代后唐庄宗所作,宋代苏轼改定,为6句33字的单调小令,仄韵短小精悍。毛泽东公开发表的68首诗词中,采用《如梦令》词牌,这是唯一一次。

二、《如梦令·元旦》中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在近期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有关解读毛泽东诗词的著作中,越来越多的作者达成了共识,这就是《如梦令·元旦》中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现择几例为据:

依据之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上卷296页中称:“1930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毛泽东随红四军司令部和前委,一同抵达藤田,将由闽西进入赣南的一路情景,吟成一首《如梦令·元旦》词篇。”这是迄今最权威的根据,时间、地点、填词交待得清清楚楚。

依据之二:吴正裕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辨析》第56页称:“毛主席将这首词定为‘元旦,正是指阴历庚午年正月初一,即阳历1930年1月30日,这天就是作者写这首词的日子,当时追写他率领红四军二纵队由福建转移到江西行军途中的情景。”

依据之三:朱向前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第156页称:“首先要明确一点,题目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通称的公历1月1日,而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旧称元旦。当时的时间是公历1930年1月30日。”

依据之四:江西、吉安、青原区党史办联合编印的,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第8页称:“《如梦令·元旦》这首词,是毛泽东1930年1月30日宿永丰藤田,恰逢农历正月初一而作。”

依据之五: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集观》第51页称:“毛泽东情怀愉快,诗兴甚浓,于马背上哼成这《如梦令·元旦》词一首。这‘元旦是指该年农历正月初一。”

三、毛泽东1月30日在藤田的四个依据

1930年1月30日(正月初一),这天毛泽东到底在哪里呢?经过调访得出结论:在藤田。

依据之一:永丰县革委会宣传毛主席革命活动办公室1970年9月编印的《毛主席在永丰革命活动大事记》称:“1930年1月27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由乐安的大金竹来到藤田。29日在藤田指挥红军于夜间攻克永丰县城。后来在藤田老圩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还出席了在竹山里召开的群众大会。”

依据之二:当年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陈昌奉回忆:“我们是在福建的古田过1月1日元旦,7日由古田出发——连城——汀洲——江西的广昌——永丰藤田镇——沙溪——吉水水南——吉安值夏——陂头,开著名的“二七”会议。”

依据之三:藤田镇老圩大队老贫农张国琛回忆说:“我14岁那年,公历1月27日,毛主席从大金竹来藤田,住在我家里天井边的一间房子里,他白天经常拿一本厚厚的书看,晚上就有首长跟他汇报和研究工作。毛主席天天工作到深夜,白天、晚上我家门口都有两个背短枪的战士放游动哨。”

依据之四:藤田老红军战士李清游、老赤卫队员吴文泮、老贫农宁炳耀共同回忆:“毛主席率领红军第二次来藤田时,天下了大雪,由乐安大金竹方向来的。红四军有一支队伍年三十夜打开了永丰县城。毛主席是住在老圩张国琛家里。后来在宁绍中屋里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在竹山里(现藤田中学处)亲自参加了群众大会,反复宣传讲解革命道理。”

四、旧称正月初一为元旦的由来

正月初一称元旦,古已有之。孙中山生前曾提倡“行夏历,从西历”。民国政府定正月初一为元旦、为春节,两个名字都通用,而以西历(即公历)1月1日为新年,规定“年比节大”,是全年最隆重的日子,放假四天。正月初一的春节,亦即元旦,则与端午节、中秋节平行。然而,国民党这一改革遭到全国各地抵制,通行受阻,长期以来,民间依然按原风俗处置,把春节称为过年。

笔者查证了《1919—2000年中西历对照表》,1930年的农历元旦,即农历全年第一天(正月初一),正是公历1930年1月30日。这一天,毛泽东正好在藤田与军民共度春节,庆祝前夕(1月29日夜)攻克永丰县城的胜利。

毛泽东说过:“我是马背诗人,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的确,他写的诗词,都是在行军马背上花了很多时间构思、酝酿、成句,然后坐下来修改定稿的。他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做诗词标题,虽然不多,但三个月前也曾有过,如1929年10月11日重阳节,这天他写了《采桑子·重阳》一词。他的诗词蕴意深远,不少人解读错了,他就说:“我的几首歪诗词,发表之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五、毛泽东填写本词的初稿和修改稿

根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第158页的披露,毛泽东早在1930年1月19日,就开始在马背上围绕《如梦令》词牌,逐步酝酿这首词了,第一次的初稿标题是:《如梦令·宁化途中》,正文为:“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如画如画,直指武夷山下。”

毛泽东一生杀伐征战,决断无数,但是修改起自己的诗词来,却谨小慎微,反复推敲。他利用藤田正月初一下午的空闲时间,对本词进行认真修改,将“众志已成城”改为“今日向何方”,将“风卷红旗如画”改为“风展红旗如画”,将“如画如画”改为“山下山下”,同时把“风展红旗如画”与“直指武夷山下”对调,而且把标题“宁化途中”干脆改为“元旦”。(当然不好改成“正月初一”啊)。毛泽东这些重要修改,许多人不知道,毛自己也很少提及。建国后,谢觉哉老人在1956年8月3日的《中学生》杂志发表了《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首次披露了毛泽东《如梦令·宁化途中》初稿词,1957年1月号《诗刊》杂志,要正式发表毛主席诗词,毛就将藤田修改的进行了回忆,他的记忆力极强,很快就改过来了,但是却忘记了署写时间。到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毛主席增补了写作时间为“一九三O年一月”。从此,注家蜂起,十分热烈。这首词的姐妹篇,是他在藤田的半个月后,于“一九三O年二月”填写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跟《如梦令·元旦》一样,都是描写红军的军事行动。

六、毛泽东在藤田的革命活动

红军占领藤田比占领一个县城还重要,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可以辐射周边六个县城,故毛泽东对藤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亲自前往开展工作。他在藤田的主要工作有:秘密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调查社情民意和阶段状况,筹备成立周边乡苏政府,创立永丰中部纵横130余里的根据地;在竹山里召开群众大会,作关于当前斗争形势,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的报告,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尽快按人口平分土地;指示伍中豪按红四军司令部分兵计划,率第三纵队1000余人,步行90里,北上恩江,于年三十夜过江奇袭县衙,首次解放永丰县城,并分驻周围郊区达10天之久,帮助群众土地革命,并征集资财,扩大红军;斟酌修改行军路上构思酝酿填写的《如梦令》一词,最后确定该词标题为《元旦》;发动群众,坚决打击藤田暗藏的、由河南人组织的反动大刀会恶霸势力,处决了坏头头,扫除了一批社会恶棍;派陈毅前往东固根据地任刚成立的红六军政委,配合军长黄公略工作。

七、剖析和解读《元旦》词作之谜

关于“元旦”之争。国内许多诗词家在上世纪都认为,毛泽东这首词的标题《元旦》,是指公历1930年1月1日的元旦,理由是1929年12月28日召开的“古田会议”时,三省敌人第二次前来“会剿”红军,于是12月30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立即决定战略转移,甩掉杂牌军的进攻,到江西去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红四军第二纵队便于1月1日元旦从古田出发,越过武夷山,到达广昌,由此写下了壮丽词篇。

然而,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解密史料,并非如此。据权威著作《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134页记载,古田会议结束后,“三省会剿”很快发生变化,朱毛得悉后非常高兴。朱德于1月3日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先行离开古田来江西,毛泽东率第二纵队掩护朱德主力转移,完成后又返回古田。1月4日,敌人“会剿”开始土崩瓦解。1月5日,毛泽东根据几天前林彪表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反对毛泽东关于争取江西的计划的来信,撰写文章(即毛选第一卷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尖锐批评了林彪的悲观论调和错误思想。1月6日,敌人内部矛盾激化,“会剿”成为泡影。1月7日,毛泽东与陈毅才从容不迫地率二纵队越过武夷山,向赣中进发。

据此,后来绝大多数诗词家都转变了认识,确认对词标题《元旦》应理解为农历正月初一。

那么,毛泽东将“元旦”作标题有何用意呢?笔者以为有这三种考虑:一是在农历元旦这天,有时间总结沿途所见的革命发展新局面;二是在藤田度过了一个自井冈山以来很有意义的春节,尽管当时身份处于保密状态,仍设法与当地军民进行广泛接触;三是通过六天难忘的新春之旅,运用诗词来昭显毛泽东在藤田留下的革命足迹。

关于藤田是否属于武夷山下。藤田是富饶之地,除与永丰县城相隔90里外,四周的吉安、泰和、乐安、兴国、宁都等县城,都在百里之外。在这方圆300里的江西中部地带,因无县城,敌人兵力空虚,极有利于红军的军事割据,以藤田为中心的小平原,无论就政治、经济而言,还是交通和人口,都是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县城)的极好地区。无怪乎毛泽东先后五次来到藤田从事革命活动,源于他对藤田这块革命宝地饶有兴趣,一往情深。

大家知道,江西是夹在东面的武夷山脉和西面的罗霄山脉之间。笔者用米尺在1:75万地图上量了一下,井冈山至泰和是12公分,而武夷山的最近处至藤田(经广昌)也是12公分。如果说泰和是属于井冈山下(京九铁路修通后,泰和县城一度叫“井冈山火车站”),那末藤田也可视为武夷山下了,这就足以印证词中所写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广义理解和广阔的地理位置。

关于毛泽东何时离开藤田。这个问题诗词界不会研究,只有党史界在编写大事记和路线图时,才会将毛泽东每天的行动路线和日期考证清楚。永丰县在“文革”时编写的大事记是按照陈昌奉所说的“1月30日,毛主席离开藤田去沙溪。”因毛泽东习惯夜晚办公,上午睡觉,意思是说“1月30日下午离开藤田”。毛泽东警卫员陈昌奉在接受吉安县宣办采访时说:“在永丰藤田休息三天,然后去沙溪、水南、值夏、陂头开会。”而他后来在接受永丰县宣办1969年1月7日在南昌采访时(录音整理)则说:“我们在藤田住了二天之后,就经沙溪、水南、值夏到陂头。”这显然有点自相矛盾。陈昌奉系宁都县长胜人,1930年只有16岁,刚刚参加红军,做毛泽东兼职公务员,行军所到的地方很多,每处停留时间共有几天,他不可能回忆很准。还是毛主席旧居的房东张国琛谈的较为客观,他说:“毛主席经常拿一本厚厚的书看”,“毛主席天天工作到深夜”。这“经常”,“天天”就不是二三天的概念了,而是至少一星期左右,才会用这两个副词。

笔者为此作过一番研究,毛泽东1月27日到藤田,2月5日到陂头(2月6日至9日在陂头要开会,史称著名的“二七”会议),中间须途经沙溪、水南、值夏,才到陂头。我们用倒算的方法来分析,2月4日在值夏,2月3日在水南,2月2日在沙溪,毛泽东是在2月2日下午去沙溪宿营的。这样,毛泽东在藤田的时间应该是1月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和2月1日,共度六个夜晚了。这一推论看来较符合实际,因为毛泽东在藤田要完成前面所述的六大任务,若是二三天时间,决然完不成,用六天时间来实现这些计划,都是非常繁忙的。笔者考证这些日期的目的,是要说明《元旦》一词的写作时间,是处在藤田的中期,而不是末期。

关于毛泽东填写本词的意境。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这就是一流诗人的大手笔。《如梦令·元旦》全词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是:红军通过路经艰难险阻的环境,实现了重大战略转移,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尤其是经历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成立了各县苏维埃政权,更是处处呈现了红旗翻滚的胜利前景。

对第一句的三个地名,很多人忽视研究,笔者借此谈点管见。毛泽东1月7日离开古田的行军路线是:古田——清流——归化(现改明溪)——宁化——武夷山脉——广昌(归化在前,宁化在后),但诗人为了符合词韵,写成“宁化、清流、归化”(宁化在前,归化在后),实际上归化离武夷山更远,宁化更近,表面看来,行踪不合逻辑,难以理解,其实毛泽东是在这里暗示大家:我经历的这三个县,为了填词需要,你们蜂起解读时,不要拘泥它的先后行走次序。

谈到这里,请允许笔者多说几句。毛泽东诗词涵义极深,有些内容很难捉摸推测和判断准确。比如“战地黄花分外香”,诗词界都认为黄花是指菊花。然而毛泽东在舒同打扫战场时,看见遍地都是黄色子弹壳,捡起一枚,深情地对舒说:“战地黄花,真是战地黄花啊!”又如毛泽东拨墨书写一幅《蝶恋花·答李淑一》给儿媳邵华,当写到“我失杨花……”时,邵华说:“爸,错了,写过一张。”毛泽东说:“杨花也贴切。”而实际上毛的心灵深处是写杨开慧、贺子珍二人,因贺子珍家中的小名叫桂花。毛的这种内心独白,又不便直言相告。再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上阕写“一反”,下阕写“二反”准备,似乎走题了,实际上第一次初稿写了下阕,没有走题,即:“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教他片甲都不还。”后因敌人“二十万军”来了,党内对作战方针争论很激烈,毛泽东好不容易争取到多数人支持,故而下阕内容改写为“二反”的准备,目的是“文艺要为当前政治服务”。对这类变故,若不了解诗人内心活动,是很难读懂毛泽东诗词的。

接下来毛泽东运用白描手法,把一幅幅逼真的红军险路行军图展现在读者面前。看吧!武夷山中段山高路窄,林木茂密,大雪纷飞,步履艰辛。三言两语的行军状况,便跃然纸上。我们彷佛看到红军战士精神焕发,行军隐蔽、迅速、欢快的特点。特别是“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笔直地指向革命斗争的目的地,如泰山盖顶,势不可档,字里行间充溢着革命豪情和必胜信念。经过此次战略转移,红军分兵进取,扩大苏区,使武夷山下西部大片红色土地,映出如画似锦的红旗招展,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如梦令毛泽东
如梦令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如梦令,长相思
如梦令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如梦令 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