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2009-05-25钟咏邵华
钟 咏 邵 华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推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德育工作内容,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切实做好德育工作,是关系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52-0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推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在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德育工作内容,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切实做好德育工作,是关系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
1 从高等农业院校特点出发以实现人的科学全面发展为目标
传统的学生工作方式管而不导,堵而不疏,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因此,教育观念要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的模式,应当把广大青年学生当成能动地参加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看做教育的对象和受教育者,用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方式来替代以往的家长式、灌输式的教育[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的全面创新问题,其中至少应把握找准学生工作进网络的立足点,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学生“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抛弃错误、有害的信息”的能力;探究学生工作进网络的切入点,采取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相适应的形式和内容;把握学生工作进网络的融合点,从本质上实现学生工作与网络的融合,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运用中的服务功能、教化功能、引导功能和管理功能,趋利避害,规范网络道德,培养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秀文化教育、修身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优化。利用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利用正面引导、反面惩戒进行学生的需要诱导;利用动机激励、过程磨砺以及利益驱动来激发创造学生内在成才动力,让学生弄清是非,权衡利弊,使其正确规范自身行为。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科学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出发,最终目的必须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
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工作的发展
高校肩负着造就千百万人才大军的神圣使命,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必须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首先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如果高校学生工作只是管住人,而不是教育人,只是按照学校、教师的尺度去“雕刻”学生,就偏离了高校教育的本来目标[3]。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将其培养成为复合型或综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以往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的做法就是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机统一,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国内外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主张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大学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提倡“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人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整合”[4]。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环境育人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课堂。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并以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方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能,积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新世纪的人才应是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
4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新世纪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体制理念的创新。具体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原则;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实行工作重心的下移,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评价制度,建立竞争机制。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当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一个有利于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具体工作内涵的理念问题在于教育、管理、服务,其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在新的时期三大主题以及三者自身的内涵面临理念创新问题[5]。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教育、管理已不合时宜,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成长规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要创新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在高校要营造一种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氛围,要把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落到实处,要增加理论含量,精读原文,突出重点,健全制度,注重实效,解决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理念问题。高效的工作体制可促发主体的工作热情、兴趣,使主体在工作中不断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成为主体不断产生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不竭动力;也可使整个工作群体形成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靠教育和学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学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造就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培养出一代代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跨世纪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 参考文献
[1] 李万庆.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51-52.
[2] 罗文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5(1):49-51.
[3] 李君如.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党史文苑,2005(2):4-9.
[4] 李忠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J].人民论坛,2005(3):6-9.
[5] 张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