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鱼草轮作效益好
2009-05-23梁长辉
梁长辉
草鱼历来是福建省内陆山区的主要养殖品种,近几年随着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草鱼池塘高密度养殖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产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病害也逐渐严重,大量用药导致草鱼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鲜鱼品质下降。如何生产无公害、高品质鱼产品以满足人们对健康水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笔者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进行了鱼草轮作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
两口塘(以下称1号和2号),面积均为5亩,塘深2米,平均水深1.6米,淤泥厚25~30厘米,配有1.5千瓦增氧机和投饵机各1台。
二、养殖方式
采用鱼草轮作方式,2006年10月上旬清干1号塘,在塘底开挖“井”字形排水沟,然后每亩播种1.5~2千克多花黑麦草种子,黑麦草播种后一般不施基肥,因为经多年养殖池底已形成厚厚的淤泥层。2号塘则于10月底前亩用100千克生石灰干法消毒,3天后注水,7天后亩放规格为100~200克/尾草鱼种1400尾,250克/尾的花鲢100尾,100克/尾的白鲢300尾,体长10厘米的鲤、鲫鱼各400尾。鱼种投放初期投喂少量颗粒饲料,11月下旬1号塘中的黑麦草开始采割使用,2007年4月中旬以后2号塘全部投喂黑麦草,4月下旬开始增投配合颗粒饲料。4月底1号塘亩用100千克生石灰干法清塘,3天后注水,7天后用拦网将2号塘中的鱼捕起一半放入1号塘,此时草鱼规格已达0.4千克/尾。养至6月底开始轮捕,至10月上旬捕捞完毕,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养殖,同时将2号塘改种黑麦草,1号塘放养鱼种。
三、试验结果
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亩产草鱼740千克、白鲢130千克、花鲢50千克、鲤鱼和鲫鱼100千克,亩产量1020千克,亩产值9550元,投入饲料、苗种、药品及其他各项成本共计5160元(人员费用未计算在内),亩利润4390元,投入产出比1∶1.85。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亩产草鱼763千克、白鲢141千克、花鲢62千克、鲤鱼和鲫鱼105千克,亩产量1071千克,亩产值11734元,扣除饲料、苗种、药品各项成本共计6398元,亩利润5336元,投入产出比1∶1.83。
四、小结与讨论
1. 通过两年的试验测算,1亩池塘可生产黑麦草5000千克以上,可转化成鲜鱼250千克,同时通过种植黑麦草,改善了池塘底质,苗种成活率由未轮作前的85%提高到95%以上,发病率也大大降低,可减少渔药支出100元/亩以上。
2. 这种养殖模式应以两口塘为一组,进行鱼-草-鱼轮作,同时放养的草鱼种规格应达到100克/尾以上,以便能充分利用牧草资源。在4月份进行分塘时,由于鲤、鲫难以捕起,种植黑麦草的鱼塘需套养鲤、鲫夏花,以提高经济效益。
3. 随着池塘鱼产量逐年提高,配合颗粒饲料用量不断增加,池塘淤泥层越来越厚,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滋生场所,池塘生态条件恶化,导致鱼病日趋严重。通过种植一季黑麦草,带走了底泥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改善了底泥的通透性,造就了适宜草鱼生长的环境条件,大大提高了草鱼养殖成活率,养殖效益随之提高。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迈进,转变增长方式,科学利用资源,实施健康养殖,生产安全食品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泰宁县农业局 邮编:35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