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改中的有益尝试
2009-05-22张伟
张 伟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质量,力求在每一节的教学活动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有本质的改变。
关键字:课改 有益 尝试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改变教师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我在课改中是这样尝试改变的:
—、领会课改精神 ,更新教学理念
几年来,我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有关新课改的各种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法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此,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 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实施课堂教学。一方面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 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因此, 我不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是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摒弃了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而不准越雷池半步的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
2. 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的内容。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 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3. 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 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 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 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4.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教学中只有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感情和谐。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1. 在化学学习中要学会自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对于学习时疑惑不解的问题,周围的同学组成讨论小组,自由交谈,各抒己见,大胆联想,独辟蹊径,互相启发,从而解决问题。为使学生讨论不至于出现人云亦云,盲目争论的局面,教师要以议论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去,即对学生进行引导,又广采信息,师生共议,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药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在讨论如何鉴别硫酸和盐酸的问题时,有的学生想到盐酸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建议用硝酸银溶液来鉴别;有的学生想到硫酸能和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建议用氯化钡溶液来鉴别。到底是用氯化钡溶液还是用硝酸银溶液呢?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用已准备好的药品进行实验,当同学们将硝酸银溶液分别滴加到未知的两种溶液中时,发现两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白色浑浊,只是程度不一。而将氯化钡溶液分别滴加到未知的两种溶液中时,只有一支试管里的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结论显而易见。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技能,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节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我先做了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然后,又做了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探究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了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互动探究的转变。
3. 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教材安排了讨论: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各抒己见:①氮气不易溶于水;②氮气无色;③氮气不支持燃烧;④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⑤因为氧气化学性质活泼,空气表现出更多氧气的性质。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教互学,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融入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即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表演趣味小实验,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尝试,我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变得生动活泼。这种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将继续把课改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