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5-22邢跃平
邢跃平
做为教师一般要求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这并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创新。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更新观念是根本
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但总跳不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怪圈,问题就在于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所谓的“主动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教育观念,首要的是学生观。在整个教学教程中,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学习,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前提
好奇是孩子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创新的萌芽,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只有对事物好奇并细致观察,才能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对好奇的探索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准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求知的要求,因而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活动,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如,老师提问,让学生举手回答,而同学如罪犯一样地低着头,假如遇到情况时,教师运用点兵激将的方法,把学生们兴趣调动起来,激活学生思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时,同学们就会和老师联手把困难打败。
三、寻找素材时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数学课本中存在着大量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创新思维。
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很好的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探求新的方法。
2.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索“可能性”发生困难时,就探索“不可能性”的发生机率,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决很难,而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 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联想思维的时机,进行强化训练。
4. 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础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四、拓展深化是必然
目前使用的数学教材,其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都缺乏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有做到“教师创新性地教,学生创新性地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富有独创性、灵活性和缜密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进而使学生乐于创新,以创新为荣,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发明创造,做一流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