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鱼莫若授渔

2009-05-22王海荣

学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练字论据战胜

王海荣

一、训练目标

学会几种论据分析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训练材料

试指出下段文字在论据使用上的毛病,并加以修改,使之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开头略)

人人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却认为,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了好的事例、材料,就能写好议论文吗?答案是否定的。初学者写出议论文,常常是引出论点之后,列举几个例子,便以为大功告成,却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议论文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缺少分析议论,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因为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油和水分离了。因此,要重视对论据的分析议论。

(二)专题指导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就是论证的内容和过程。它不仅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纽带,还能有效地避免初学者写议论文的“观点+例子”(或“引文+观点”)的弊病,而且更是议论文说服力的所在。

训练材料中的这段文字,正是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篇《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中的一段,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议论的: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作者在列举事例后,先用紧扣论点(标题)的一句话进行归纳:“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然后作探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由于紧扣论点对论据作了具体的分析议论,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所以很具说服力。

(三)分析议论的方法

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分析方法:

1. 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看下段文章对论据的分析: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变,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作者在列举了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例子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的论证了论点。

2. 归纳分析法

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方法称之为“归纳法”。

且看下例:要学会“战胜自己”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是有很大潜力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真正战胜自己。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的时候,往往都有那种“战胜自己”的体会。“战胜”什么呢?比如,要大清早起床读书,就要战胜自己睡懒觉的坏习惯;上课时,就要战胜自己思想不集中的毛病;晚上搞好晚自修,就要战胜自己老想看电视的念头;天冷读书,要战胜怕冷;夏天读书,要战胜自己怕热和蚊咬等等。总之,战胜自己就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那些偏离和违背学习目标的思想和行动。

因此“战胜自己”,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也就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思想、安排自己活动的自制能力。有了这种“战胜自己”的自制力,就能自觉主动地“迫使”自己“放弃”那些不利于充实和积累知识的消极因素,我们才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获得好的成绩。

文章提出论点后,列举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接着就对论据作了具体的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第一次概括,从个别推及到一般,以避开“不完全归纳”之嫌。第三段开头,再作归纳,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最后(文末)用了条件判断,说明战胜自己和获得成绩的关系。这样通过对论据的分析,就把“战胜自己”的涵义和意义论述的清清楚楚。

3. 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如学生习作中,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学生引用王羲之练字的例子。“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接着,学生分析道:“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就不为我们后人所知了。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为一代书法家。”

这种假设分析法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只要运用恰当,不失为常用的一种材料分析法。

材料分析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体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猜你喜欢

练字论据战胜
战胜假日忧郁
该练字了
芭蕉上练字
王献之练字
豆豆练字
恰当使用论据
我战胜了自己
论据选择“四要”
战胜美军“绞杀战”